米哈伊爾·庫拉耶夫

米哈伊爾·庫拉耶夫

米哈伊爾·尼古拉諾維奇·庫拉耶夫(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ураев),1939年出生於列寧格勒。俄羅斯作家,曾獲得俄羅斯國家獎文學與藝術類大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哈伊爾·庫拉耶夫
  • 外文名: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ураев
  • 出生地:列寧格勒
  • 出生日期:1939年
個人履歷,成就及榮譽,創作經歷,主要作品,電影作品,

個人履歷

米哈伊爾·尼古拉諾維奇·庫拉耶夫1939年出生於列寧格勒的一個工程師家庭,列寧格勒保衛戰時被疏散至沃洛格達州切列波韋茨市。1954年返回家鄉。
1961年從列寧格勒電影博物館戲劇學院藝術系畢業。畢業作品《銀幕上的契訶夫作品》。曾發表過兩篇研究電影歷史的科研文章。
從1961年起在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工作了近20年,做過編劇和編輯。根據他的劇本共拍攝了8部電影和一部20集的電視連續劇。
1995年,接受丹麥大學和“英國-俄羅斯”中心的邀請,到歐登塞、奧胡斯哥本哈根格拉斯哥愛丁堡、布里斯托和倫敦等地大學,講授俄羅斯文學和蘇聯電影史。

成就及榮譽

1995年,《蒙坦奇卡的鏡子》獲得聖彼得堡年度最佳作品獎
1998年,因三部曲《家庭編年史》(《傑克什坦船長》、《圍困》、《241枝簽》)俄羅斯國家獎文學與藝術類大獎
2010年獲得托爾斯泰莊園博物館頒發的《寧靜的草地》獎

創作經歷

1987年發表其第一部處女作中篇《傑克什坦船長》,該部作品還在法國、丹麥、瑞典、匈牙利和美國出版。《傑克什坦船長》是其成名作,描寫一名參加喀琅什塔特起義的水兵在獲救後被誤認為是在起義中喪命的傑克什坦船長,於是他頂著船長的名字,儘量適應那個陌生而異己的個體,背著船長的影子度過了一生。作者繼承果戈理的傳統,凸現了社會和生活的虛幻性。小說受到廣泛關注和普遍好評。評論界認為,庫拉耶夫與皮耶楚赫、馬卡寧及托爾斯泰雅等新銳作家一起突破了僵化的小說模式,顛覆了長期被奉為正宗的俄羅斯美學原則,開創了俄羅斯文學的新局面。
隨後發表作品《夜間巡邏》、《家庭小秘密》、《圍困》、《241枝簽》、《迎接列寧》、《從列寧格勒到聖彼得堡旅行》等作品。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俄羅斯後現代主義小說的創作達到鼎盛。一批對歷史現象進行重新闡釋的後現代主義作品在消解19世紀經典作家的創作模式和思維方式、20世紀蘇聯歷史、文化傳統的同時,強調重構以人的個性價值為主的新文化理念。米哈伊爾·庫拉耶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試圖通過解構蘇聯歷史,研究其歷史和意識形態的荒誕,以“歷史終結”重構歷史文化價值。在他們的筆下,歷史失去了客觀光澤,是由不同文化語言和象徵符號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文本。解構歷史和重構新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他們為俄羅斯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出的貢獻。

主要作品

1987年,中篇《傑克什坦船長》
1988年,中篇《夜間巡邏》
1990年,中篇《家庭小秘密》
1993年,長篇《蒙坦奇卡的鏡子》
1991年,中篇《別佳去天堂的路上》
1992年,中篇《自鳴鐘在敲響》
1994年,中篇《圍困》、短篇《侵略者的眼淚》
1995年,長篇《241枝簽》、《迎接列寧》
1996年,旅遊札記《從列寧格勒到聖彼得堡旅行》

電影作品

1969年,《四分之五》
1970年,《主人》
1974年,《嚴格的男子生活》
1979年,《潛鳥的鳴叫》
1984年,《男人的應得的出遊》
1988年,《灼傷》
1991年,《蘇格拉底》
2009年,《別佳去天堂的路上》
2011年,20集電視連續劇《宗教分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