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籍洪達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聊城
- 出生日期:1986年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國藝術研究院
- 代表作品:《雲林高逸》、《廣清八荒》、《霜泊清遠》、《秋庭得瑞》
個人簡介,作品分析,創作技巧,人物評價,藝術觀點,個人照片,作品圖冊,
個人簡介
籍洪達,畫家,1986年生,祖籍山東聊城。中國民協書畫藝術交流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8年6月:濟南大禹美術館,『現代水墨人物展』
2012年7月:北京大千畫廊美術館,『繪·色——當代新銳工筆藝術家聯展』
2014年3月:北京恭王府,『心印寄靜—籍洪達中國畫作品展』
2014年4月:山東壽光,『視覺·精神—青年水墨藝術提名展』
2014年4月: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為中國畫: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花鳥畫教學研討會暨教師、學生作品展』
2014年6月:作品《廣清八荒》參與2014保利春季拍賣,以3.45萬元拍出
2014年6月:北京,《85後水墨派》聯展
204年8月:青島,相約青島——第三屆中青年美術家提名展
作品分析
籍洪達畫作對形象與色彩的處理初看是寫實的、嚴謹的,但是細細體味就不難發現,他的造型處理有著強烈的形式感追求。對於普通欣賞者而言,人情物態的生動趣味、淡漠瀟散的空間意境已經足以打動人了,而對於美術專業人員來說,他的造型整飭簡潔,單純明快,畫面中幾個大點線面從疏密虛實開合等方面和諧地呈現出來,顯示出畫家經營畫面的精湛功夫。
象之所立,在古典西畫中源於光影、源於透視,總之源於視覺。但在傳統中國畫中則似有不同。國畫之象源於一種類似通感的心理綜合效應,用謝赫的說法,叫做“應物”象形而不是“視物”象形。洪達的工筆畫就是典型的“應物象形”,其所畫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心中必有所感有所應。這種感應體現在畫面上,主要就是通過筆墨語言而落實的。洪達的用筆用墨極為考究,他以極大的力氣打進傳統,尤其是宋元繪畫傳統。
洪達的畫面中,幾乎無處不在地傳達出線的訊息,每一根線條都如春蠶吐絲,綿綿緩緩悠揚婉轉,絕不鼓努為力。除了用筆,相比之下,其用墨似乎更為蒙養出神。他的畫面大多使用水墨為主,追求清雅。有時給人一種類似元王淵等人墨花墨禽的感受。不過洪達畫面比古人的墨花墨禽層次更多。在他的花鳥作品中,常常著力多遍罩染主體的花鳥,而把配景的墨色層次加以簡化,這樣既突出了主體,又渲染了環境空間。在古人的作品那裡,人物或花鳥常常置身於概念性的空間中,而洪達似乎著意要將這種空間現實化乃至情緒化,甚至有一些背景空間的墨色層次變得抽象化了,這與他更為廣泛涉獵西方繪畫不無關係。
籍洪達的繪畫觀念中,物象的位置經營、筆墨的神采意趣、意境的蕭疏淡然,都需要創作者殫精竭慮去推敲和把控,更仰賴於其學養和才情。可以看到,籍洪達的創作中,謹細的勾描往往隱匿於寫意性的筆觸之內,理性的用筆賦予其畫面規整的形態感。不同於我們印象中工筆畫雙鉤描寫的造型法則,籍洪達有意模糊了形體的輪廓線,並通過輕淡的墨色暈染大面積的空白,使畫面獲得一種朦朧、靜謐的空氣感:有晨曦的清寒、有月夜的孤寂、有素秋的蒼涼。因此,我們很容易在籍洪達的繪畫中發現微風的痕跡,枯乾的荷葉、垂懸的柳枝、搖曳的蘆葦、斜倚的坡草,傳遞著野逸的詩境。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籍洪達對淡墨表現力的探索,準確再現了其細膩而敏感的個人性情:墨色的微妙差異被有序區分,墨筆或清潤、或滯澀的質感形成視覺審美的張力。
創作技巧
籍洪達的羅漢畫,在用筆上多承自李龍眠家法,中鋒而出的墨線勾勒羅漢的體態和衣紋輪廓,健拔而清勁;在墨色暈染上淡毫輕墨,幾分工致中不失古雅空靈。可以看到,籍洪達將羅漢與簡淡的山水畫空間構置在一起,疏林坡岸在一派枯寂蕭寒的情境中,與或作沉吟、或作遐思、或作冥想狀的羅漢形成一種視覺修辭上的互文關係。在這其中,籍洪達尤為注意在用筆方式上的變化多端,濃淡乾濕中潤澀相兼相得,通透的淡墨色在筆的疊積中鬆動而富有“實”的質感,氣息秀逸。顯而易見的是,籍洪達的繪畫空間從傳統花鳥畫圖式中借用而來,這種“簡遠淡逸”風格的山水通常是明清以來作為鳥獸母題的“配景”被繪製出來,而熟悉籍洪達花鳥畫系列創作者即可知,這些羅漢畫與之有著類近的形式與語言調性。
人物評價
籍洪達內心相對安靜,能釋然於時下流行之風,專注古人。這種選擇在他的同齡人中,顯得有些“特別”。一般而言,年輕人容易被大千世界所感觸、影響,並因此選擇更為新穎的藝術樣式、理念。但洪達卻似乎游離於他的時代,虔心看似“老舊”的視覺形態。在80後身上看到如此文化態度,著實令人驚訝。驚訝,不僅因為他選擇了不同於同齡人的繪畫樣式,更因為他敢於選擇的勇氣。傳統,在中國文化史中向來不是速成。它需要長時間的浸泡,在不斷的體驗中感悟、消化。或可以說,新的創作方式相對容易獲得成效,但傳統方式卻難能短期奏效。諸如線條、積染以及畫面氣質的營造,看上去細微的變化、提升,往往需要經年累月的伏案過程。可見,選擇傳統的洪達,其實是選擇了一條漫長的“與古對話”的自我修行之路。就此而言,選擇了“與古對話”的洪達,不僅是繪畫本身的選擇,還是一種生活體驗方式的選擇。在這條路上,時間與耐心往往是決定能否“通融”的基準條件。顯然,洪達具有這種走向“通融”的條件。
藝術觀點
作畫難之,難於心如明鏡,無急無躁,無名無利。心亂,畫即無章法亦無古韻,則成粗製亂造而或媚俗不堪之品。心靜則寄情於畫之上,畫亦靜,靜而生氣韻,畫才耐得看。從容自得,明窗淨几,方可得高明不俗之筆,亦可寫出一點灑落不羈之妙。
摹古而非泥古,摹古為師古人之技,而解古人之意,而後師造化以得心源矣。覆心中之驕躁,得一清靜。歷世事之權變,閱心之浮華,究竟象之清靈,以“逸”舒之。
觀宋人翼翼之法,異變之法,又暝元人之意,幻化己意。“到”者謂之匠,“道”者謂之師。惟以“道”趨之萬物,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