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 名:《簸箕客棧》(這是一部由於宣傳費用不足而鮮為人知的非常精彩的武俠話劇)
演出地點:國家話劇院東方先鋒劇場
演出時間:2006年9月26日——9月30日 晚7:3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簸箕客棧
- 導演:王劍春
- 編劇:王劍春、萬 麟
- 出品人:徐 翔
演職員表,劇情簡介,媒體評價,
演職員表
演 員:田雕俠 飾 顏如玉
潘元甲 飾 耗 子
魏 鵬 飾 大 傻
杜 鵬 飾 馬如龍
李 立 飾 算命人
王崗崗 飾 一枝花
常 亮 飾 胡司令
張 晶 飾 小師妹
馬東晨 飾 吳不依
田小輝 飾 潘大海
張晟滔 飾 副 官北洋軍:戢丹妮 張程程 吳雲飛 李 甜 付玉嘉 周賽妮 康 蕾
青紅幫:宋帥克 王 暘 張騰雲 鄭旭東 劉月新 沙學周
特別出演:蔡美曉、劉娜
藝術總監:廖向紅 麻國鈞
總策劃、監製:施 越
制 作 人:任莉菲
統 籌:吳 怡
主辦單位:中央戲劇學院
協辦單位:北京東方納仁傳媒文化有限公司
演出單位:中央戲劇學院表演武功劇班
表演指導:靳志剛
武術指導:田小輝
舞蹈編導:杜 鵬
音樂設計:王崗崗
化妝設計:侯 莉
服裝設計:馬 超
燈光設計:張偉棟
舞美指導:宋 媚
平面設計:芙 蓉
音 響:張慶偉
舞台監督:劉月新
副 導 演:常 亮
場 記:李 雙
制 片:楊 宏
劇情簡介
關於武俠話劇-簸箕客棧的介紹
崢嶸的歲月,浮現出一段段悲壯的往事。
紛爭的年代,迴蕩著一首首英雄的讚歌。
塵世如潮,虛渺若夢。
驀然回首,
那時的執著,
那時的彷徨,
那時的無奈,
留下的只是無法拼合的殘片與陣陣嘆息……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壓迫的加重,使中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就在此時,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辛亥革命——爆發了。但是,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最終,革命的果實被帝國主義在中國尋求到的新工具和代理人袁世凱所篡奪……《簸箕客棧》便講述了在這個歷史時期下,一些投身民族民主革命的無名英雄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壯往事。
革命志士馬如龍,為接應一批來自海外華僑的革命捐款與自己青梅竹馬的師妹來到廣州城。可捐款的訊息不徑走露,致使負責運送捐款的革命志士潘大海遇害。革命捐款輾轉流落至廣州碼頭邊的一家小客棧內。一時間,革命志士,朝廷鷹犬,甚至黑幫勢力蜂擁而至,本來寧靜祥和的小客棧,瞬間變成群雄逐鹿的是非之地。而客棧的老闆娘顏如玉表面看起來是個風情萬種、放蕩不羈的風塵女子,其實卻是個黑白通吃、八面玲瓏的非常人物。面對如此複雜的局勢,儘管馬如龍自負才智過人也難免舉步維艱。時間迫在眉睫,但縱觀客棧中人均敵我不明,而其中那個來歷不明、高深莫測的算命先生最讓馬如龍留意。正待馬如龍、顏如玉、算命人三人相互試探之際,黑幫老大一枝花又橫插一腳,使之本來就複雜的局勢更添混亂。 一枝花與顏如玉翻臉動手,馬如龍因看不慣一枝花橫行霸道,再者又從兩人對話中推斷出顏如玉與那批革命捐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思量再三,終於決定冒險出手幫助顏如玉。正當混戰愈演愈烈之時,店中夥計耗子引憲兵司令到來,及時制止了這場撕斗。而憲兵司令胡司令既是顏如玉最大的靠山又是顏如玉美色的追求者,一枝花鬧了個灰頭土臉,悻悻離去。可這位胡司令乃一大混人,查不到革命黨的行蹤,便要抓馬如龍回去充數。正當顏如玉無計可施時,算命人挺身相助,胡司令對這高深莫測的算命先生有些顧忌,不願冒然開罪於他,便假借賣顏如玉一個順水人情,放過了馬如龍。一場風波終於宣告結束。先前相互猜忌的諸人卻因這場風波而疑心盡去,開懷痛飲。入夜,顏如玉約見馬如龍,並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卻被躲在暗處的算命人知悉,算命人待他們離去後現身,卻被兩個店小二撞見,算命人見行事敗露,遂將兩名店小二殺死後逃逸。馬如龍等意識到事態嚴重,準備撤離,可為時已晚算命人已帶大隊人馬將簸箕客棧團團圍住……
亂世紛爭,風起雲湧。各大勢力的相互角逐,英雄、梟雄、奸雄間的鬥智鬥勇,情感與信念的交織,友情與大義的碰撞,在一個小小的客棧內,一群無名英雄譜寫下一段悽美悲壯的革命史詩。他們的名字後世也許無人知曉,他們的事跡也許會被漸漸談忘,但一切為中國獨立、民主、富強而奮鬥犧牲的烈士都將永垂不朽,一切為中國革命作出過貢獻的人都會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懷念。
《簸箕客棧》在題材上選取了辛亥革命作為大背景。在那箇中華民族為有資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進行的痛苦而劇烈的社會變革的時代,革命志士的家國情仇,革命豪情以及他們的傳奇事跡強烈地激發了人們的愛國之情。精忠報國不僅是那個時代的絕響,也必然成為今天我們中華民族復興中的主旋律。《簸箕客棧》在風格樣式上,堪稱戲劇史上的一大創新。它不但結合了傳統歌劇、舞劇的元素,更加入了新一代Hip pop、R&B等新鮮元素,並且獨具特色的開創了傳統武術與戲劇相結合的“武俠話劇”。
“武俠話劇”作為一個新興劇種的前景是大為可觀的。如今中國話劇的不景氣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國已有近一百年歷史的藝術種類似乎進入了冬眠狀態,要喚醒它絕非簡單的事。即便是窮且日艱的話劇堅守者,如今也大都曲高和寡,紛紛從“時尚”、“先鋒”、“前衛”這套辭彙里尋找精神突破口和戲劇出路。但卻很少有人關注中國武術這門古老而又輝煌的藝術。縱觀當今天下,與中國武術相結合而成功的例子屢見不鮮,如:武術與文學相結合的“武俠小說”,武術與電視劇相接合的“武俠電視劇”,還有武術與電影相結合的“武俠電影”。而“武俠電影”更為中國電影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諸多“武俠電影”在世界市場上的大放異彩更使武俠電影一時間成為中國電影的標誌性符號。從表現形式上來說,“武俠話劇”堪比美國的音樂劇。 上世紀初音樂劇的開創使國外戲劇再次走上輝煌之路。音樂劇是將美國本土文化的黑人爵士樂與爵士舞、踢踏舞等元素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其本身帶有濃郁的西方文化色彩。以其為例,結合了中國傳統武術與諸多國外戲劇元素,並帶有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的“武俠話劇”,定會和音樂劇一樣迅速崛起於世界戲劇舞台,為中國戲劇開拓一條嶄新的道路。 不難想像集複雜的歷史背景與激烈的矛盾衝突於一身,融傳統武術和時尚元素於一爐的《簸箕客棧》會帶給觀眾們怎樣的視聽震撼與藝術享受。
可以說,《簸箕客棧》在背景選材上不輸予精忠報國的射鵰英雄,矛盾衝突上堪比紛爭激烈的上海外灘。我們謹以此劇紀念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而英勇獻身的英雄烈士們和獻給廣大的觀眾朋友們。更希望藉此片能成為打開話劇復興之門的扣門磚,以達到推廣話劇——這一門囊括多種藝術形式的舞台戲劇——在觀眾中影響力的願景,進而激起更多的觀眾能關注話劇,喜歡話劇和欣賞話劇!
媒體評價
導演王劍春籌備幾個月的武俠話劇《簸箕客棧》日前終於在北京先鋒劇場舉行首演,其實,無論之前的宣傳還是導演的闡述,說的再好不如觀眾進場觀看來檢驗。首演當天可謂是座無虛席,而就在臨開場前,我們還碰見幾位演藝界的朋友前來助陣,這也為《簸箕客棧》的首演增添幾分星味。
晚上7點半,《簸箕客棧》正式開演,或許是由於要交代故事背景,因此在演出開始後十幾分鐘時間裡總體感覺略顯沉悶,不過接下來,人物的矛盾衝突,以及各個吸引觀眾眼球的元素逐一亮相登場,故事開始漸漸精彩起來。
《簸箕客棧》並非其他話劇看著看著就讓人睡著的那種,曾經是全國武術冠軍的導演王劍春武打動作設計的非常專業,而一些HIPPOP說唱等搞笑元素也十分商業,在整個演出現場是笑聲不斷,掌聲連連。
其實當天最擔心的,恐怕就是導演王劍春了,演出開始後一直站在台下觀看,首場演出結束,面對觀眾的掌聲,王導的心終於踏實了。
與其他類型話劇不同的是,《簸箕客棧》首輪演出只有四天截止到本月三十號,而之所以首輪演出時間短,導演表示,因為學生的動作大,很耗費體力,所以要給學生們一些調整休息的時間。
報導摘記(來自新浪娛樂):
籌備許久的武俠話劇《簸箕客棧》在東方先鋒劇場舉行了首演。該劇由中央戲劇學院成教學院04專科武術班排演,導演由該班教師、資深形體教師、武俠話劇先行者王建春擔任。
演出當晚劇場呈現了爆滿情況,許多觀眾都因為沒有座位而站到了舞台的護欄兩邊。到場的觀眾也不乏一些戲劇學術權威及活躍在影視銀幕的知名演員。
演出的形式,正如導演所闡述的一樣,是一部武俠話劇。之所以稱之為武俠話劇,是因為在原有話劇形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武打動作和舞蹈動作,使得場面更加絢麗多彩。
該劇的劇情很簡單,類似於電影《新龍門客棧》。講述的是民國時期,在廣東境內的一個名叫簸箕客棧的地點,懷揣革命捐款的愛國人士和當地軍閥以及袁世凱爪牙、黑幫頭目的鬥智鬥勇故事。最終,愛國人士紛紛犧牲,而主人公大俠馬如龍則也和自己視為朋友卻為袁世凱賣命的“算命人”不得已走上了決鬥之路。而戰鬥的最終結果,沒有人能知道,但卻能讓觀眾感到人們生逢亂世的悲哀和無奈、以及亂世之中的美好愛情與希望。
該劇的武打場面是一般話劇難得一見的。在劇中,根據劇情充分表現了中國武術中的精髓:包括拳腳對打、一對雙人、一對多人、器械對打等眾多部分。在武打設計上,該劇力圖精益求精,對每一個動作都試圖完美。而年輕的演員們也發揮了各自的身體素質和表演技能,把一個個精彩的武打場面搬上了戲劇舞台。而當演員們做出了精彩武打動作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則是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該劇還充斥著許多幽默成分,雖然略帶粗口,但是卻讓觀眾覺得更加親切,整場演出笑聲不斷。有些觀眾甚至覺得戲的時間太短,有些不過癮的感覺。
當然,該劇的演員還都是一些沒有走出校門的學生。對於表演的掌握,還都顯得生澀和稚嫩。在開場後,一度顯得緊張與無措,但隨著戲的發展,演員很快調整好了狀態,進入了角色。
《簸箕客棧》嚴格來說,並不是一部出色的劇本,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描寫上,都顯得有些直白和簡單。然而,這樣新形式的武俠話劇,卻給首都觀眾帶來了新的體驗。人們開始明白:原來中國的武術國粹也可以套用在話劇舞台上,而不再僅僅活躍在影視和戲曲。在這部《簸箕客棧》中,看到的並不僅僅是一部新形式的戲,也不僅僅是看到了一種武打的視覺刺激,更重要的,是能看到武俠話劇這樣一新興戲劇形式的成長和創作者的巨大熱情!相信這種形式的戲劇演出,也必然會被廣大觀眾所認可,並得以廣泛發展。
岸門口人評:
2006年9月26日晚,朋友約到東方廣場的先鋒劇場去看了這台戲,聽說是首演。
新新人類的表現,超凡脫俗,令人耳目一新。看戲的主要是年輕人,劇場氣氛熱烈。台下不時有大聲的喝彩聲和經久不息的掌聲。只有兩三個老外,可能是看不懂,中途離場了。來了些影視圈的腕兒,給他們捧場。
這批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敢想敢幹,把好多新鮮元素引進了話劇,把濮存昕式的嚴肅轉換成了新新人類的搞笑,但不流俗,很不簡單。比如,他們把京戲裡的武生戲改造成了電影蒙太奇里的慢動作,把袁世凱的憲兵隊變成女兵的鋼管舞,把演員謝幕變成了拉洋片式的定格畫,最後變成了行為藝術的一幅大雕塑,整個配樂也爵士化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變調成港台明星式的作秀,讓人忍俊不禁。
從來沒看過這種形式的話劇,我為他們的創造力和迸發出來的激情而喝彩!那位女主角的功夫好生了得,能文能武,嬌媚百態,風華絕代。我為我們的國家有這樣一批天才的演員而歡欣鼓舞。
現代社會不光是娛樂,如果在娛樂和搞笑中,也能夠為那些神聖的東西悄悄保留下一片小小的空間,大家的感覺可能會更好些。不過,十分贊成他們大膽實驗,路總是人闖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