簰洲圓子

簰洲圓子

簰洲圓子,又名簰洲元子,屬湖北省嘉魚縣簰洲灣地方風味的特色美食。在嘉魚,大小餐館酒樓一年四季都仿照簰洲圓子工藝製作魚圓供顧客享用。

簰洲圓子是鹹寧名優土特產,也是嘉魚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小的一丸魚圓,凝聚了嘉魚人勤勞樸實的精神和當地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圓子寓意團團圓圓,民間有“無圓不成席”的說法。從古至今,在簰洲灣的風俗中每逢佳節或宴請,有招待賓客如皇帝的傳統,宴席上必備簰洲圓子,有“無圓不成席”的說法,“吃酒席”由此而又稱“吃圓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簰洲圓子
  • 主要食材:鮮魚
  • 別名:簰洲元子
  • 輔料:姜、蔥、雞蛋清、鹽
原料成份,營養口味,生產製作,飲食文化,

原料成份

主要原料:鮮魚(以鱤魚為佳,鯖、草、鯉亦可),豬肉膘。
配料調料:姜、蔥、雞蛋清、鹽、味素、雞精、白鬍椒、生粉、蝦米、黃豆醬。

營養口味

鮮魚嫩滑,有嚼勁。

生產製作

1、將魚宰殺後取魚白剁成茸;
2、將豬肉膘切成丁狀;
3、加生粉、雞蛋清、姜蔥水、鹽、雞精、白鬍椒、蝦米、黃豆醬打上勁。
4、蒸鍋燒至沸騰,把上勁的魚茸擠成丸子狀上籠蒸8分鐘左右。
簰洲圓子魚品講究挑剔、工藝複雜精細。圓子選用的是西流灣新鮮的上等(上色魚品白魚、鱤魚、青魚、草魚)大活魚,這樣吃起來才鮮。選好的魚送到操作間,去鱗、去皮、去魚骨、去魚紅……將魚肉剝離出來也要經過不少步驟。然後就是配料,打魚糜。魚圓子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配料到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圓子的口感。
按魚肉不同含水量比例添加澱粉、雞蛋、鹽等配料後,與魚肉倒入攪拌機中打成凝膠狀,再人工捏成圓子。成型的圓子放入蒸鍋,特別要把握火候和時間,蒸的過程中要潮隔(進出蒸籠兩次),時間長了圓子就蒸老了。圓子一般當天做當天食用,才味道口感極佳。只有掌握最新保鮮技術和物流手段的現代企業,才能使簰洲圓子跨越萬水千山,原汁原味呈現在千里之外的餐桌上。

飲食文化

它曾是宮廷貢品,相傳公元1557年,明世宗朱厚熜曾巡視江南,途經嘉魚簰洲灣時,地方官員徵集當地名廚會同隨從御廚,將上色鮮魚研製成圓子供皇上膳食,明世宗膳之龍顏大悅,回京後仍念念不忘,時常索貢,簰洲圓子得以名聲大振。
而魚圓歷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相傳在春秋時期楚文王極愛食魚,每次用餐,山珍海味可少,惟魚不可缺。有一次他外出回宮,見做好的武昌魚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不料,一根魚刺扎破咽喉。楚文王大發雷霆,令人將司宴官斬首。因此,誰也不敢為他做魚了。但楚文王又一天離不開吃魚,怎么辦呢?聰明的廚師將魚斬頭去尾,剝皮剔刺,剁成細茸,做成魚丸子,小心捧上。楚文王吃起來覺得香鮮可口,也不用擔心魚刺卡住咽喉了。從此,將魚做成魚圓成了荊楚一帶的風氣。
與魚圓有關的歷史典故很多。簰洲圓子正是有了這些鮮活的歷史傳說而顯得更加韻味綿長。
據嘉魚縣一些年長的人稱,除開傳說,其實簰洲圓子在當地也有幾百年的製作歷史。人們在自家小作坊製作,自家人食用的同時也會拿一些贈送、賣給外人。
在嘉魚縣簰洲灣一帶有這樣一種習俗。宴席上每人發一條手帕,桌上的魚圓每人三個,席上不吃,散席時按數由各人用手帕包好帶走,帶回家孝敬老人,所以在嘉魚“吃酒席”稱為“吃圓子”。
在嘉魚,每年到了臘月備春節年貨的時候,一些家庭自己動手做魚丸,人們總會聽到案板上“咚咚咚”不斷的剁魚肉聲。這個時候,劈魚剁肉,團魚丸,蒸籠出鍋、做簰洲圓子成了嘉魚人們過年重要的一件事情。
2013年12月10日,湖北嘉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德勝捧回了“西流灣牌”簰洲圓子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產品金獎,同時“西流灣牌”簰洲圓子和臭乾子榮獲第十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產品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