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以近代中國的沉淪與上升為線索,簡明地敘述了中國自1840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正確評價近代歷史的重大事件、重要黨派、重要人物,準確把握近代百年中國的主流與本質,深入探究與高度概括中國近代史規律和近代史發展軌跡。
作品目錄
前言 序章 1840年前的世界形勢與清朝社會 第一章 鴉片戰爭: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第二章 內憂外患中的清朝政府 第三章 失去發展機遇的三十年 第四章 甲午戰後中國形勢與社會各階級對國家命運的回答 第五章 社會大變革的醞釀時期 第六章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 | 第七章 北洋軍閥統治 第八章 中國社會開始走上曲折的“上升”之路 第九章 民族危機加深 國內階級關係的調整 第十章 日本全面侵略中國抗日戰爭爆發 第十一章 抗日戰爭中的兩個戰場與抗戰勝利 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戰爭勝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第十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 尾語 學習中國近代史應理解的三條基本線索與四點啟示 |
作品思想
張海鵬密切關注中國內外流行的各種範式,但明確主張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中國近代史。他認為:“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一個元寶形,開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後上升,升出一片光明。”他不同意“沉淪”與“上升”同時並存的說法,提出“沉淪”的“谷底”在20世紀頭20年,這時“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更加重了”“民不聊生至極點”。從中外關係的角度看,近代中國社會的“元寶形”軌跡實際上就是近代中國由獨立到獨立受損再到獨立的運動軌跡。其中存在兩種不對稱、不同步的力量,一種是外來的“帝國主義侵略”,另一種是中國“人民的覺醒”“革命力量的奮鬥”。前者使獨立的中國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嚴重受損,使中國社會發生“沉淪”;後者使中國社會向上發展,進而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魔影,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中國。兩種力量的消長發生在“谷底”之後。
唯物史觀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要關注宏大的歷史背景,也要解析具體的歷史運動路徑,揭示整體運動中各要素的活動方向與力量對比。該書以政治史為核心研究對象,既注意外部勢力對中國發展施加的影響與中國自身力量發展之間的一般聯繫,又指出二者之間不對稱、不同步、不同向的複雜演進特點,突出中國自主發展的曲折歷程。該書將近代中外關係視為一個整體,以“元寶形”軌跡揭示其運動的階段性和關聯性,展示其嬗變的總體方向。在研究方法上,該書不是簡單地使用社會矛盾分析方法,而是採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分析方法,將經濟分析、階級分析、利益分析和價值分析相結合,揭示近代中外雙方各種力量間的長時間動態博弈過程,闡述當代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的歷史依據和時代意義。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9年1月,該書獲評第四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展示交流活動精品教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度好書。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海鵬,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特聘一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