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山古漁村

簕山古漁村

簕山古漁村地處防城港市企沙半島東南面, 距離企沙鎮約10公里,距防城港市行政中心約25公里,為一個面積約480畝的半島村落,村前為一片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淺海沙灘。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養殖和捕撈沙蟲、牡蠣、青蟹、文哈、對蝦等海產品。村莊樹林清幽,礁石魔幻,崗樓威赫,具有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北部灣歷史較為悠久的漁村部落。現為防城港市著名旅遊景區。

2015年8月3日簕山古漁村當選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簕山古漁村
  • 地理位置: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半島中段東部沿海
  • 氣候類型:獨特幽林、古堡、碧海以及淵遠村史文化的自然村
  • 占地面積:480畝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古村堡
    原生態森林
    海濱風景線
  • 人數:全村共70多戶近300多人
  • 現狀:廣西現存較完整的古漁村之一
  • 意義:研究古漁村文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核心區域面積:480畝
概況,村名起源,氣候,景點,古村堡,原生態森林,濱海風景線,美食,民俗風情,所獲榮譽,交通,公共汽車,自駕交通,

概況

簕山古漁村位於企沙半島東南面,距市中心約25千米。村前為數十平方公里的淺海灘涂;村莊樹林清幽,礁石魔幻,崗樓威赫,是一個具有獨特幽林、古堡、碧海以及淵遠歷史文化的自然村。 山古漁村是廣西現存較完整的古漁村之一,具有較深厚的明清歷史文化底蘊,遊客可以參與觀潮節、圍網捕魚、燒烤、垂釣等活動,是北部灣沿海漁村歷史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村里現存有建於明朝的李莊古堡、有號稱“南方雪原”的沙丘、有“陸地紅樹林”之稱的古老銀葉樹、有參天古樹、珍稀樹種40類之多的濱海原始森林、有數10平方公里盛產沙蟲的沙質台地海灘……是北部灣不可多得的天然觀潮點之一。
簕山古漁村

村名起源

簕山有其神奇的傳說: 遠古,這裡叫鹿山,因鹿多而得名。鹿山和六墩山只隔一條有10多米寬的小江(大船潭江)。六墩山、三口浪山、鹿山,是三個大山 。山里樹高林密,古樹參天。山裡有個大樹洞,大石洞,樹蔭下長滿了簕笛竹,有又高又密的草,各種動物很多,其中以鹿為最多。住在山裡的鹿,白天大部分跑過六墩去活動,晚上跑回鹿山棲息。因鹿多,這裡的人們把這個大山稱為鹿山,這個鹿山一直延續到李常熙改村名。鹿山始祖常熙公,曾在欖埠居住40多年,期間,經常搖艇來鹿山做海,這裡環境幽靜,風景魅人,海埠魚蝦蟹多,容易生活。就在現在大祖廳的位置,有一條小水溝直通到海,水漲時,小艇可直入到此,那裡有一塊象床一樣平的天然大石板,兩位老人常常坐睡在這裡休息談天。因生活所需,常出入山里,發現有一棵很奇特的簕花。這棵花春季開淡紅花,夏季開紫色花,秋季開黃花,冬季開白花。兩位老人越看越覺得奇怪,好奇地摘些花葉來挫,葉汁有香甜味,經多次考究,認為無毒,兩位老人摘葉入嘴慢咽,越食越覺得身體舒服,不但在“床位”休息時摘食,而且還摘下很多葉子下艇帶回家備用。後來發覺樹根的根汁更香更甜,兩位老人由於長期服食花的葉根,祖公的心氣痛(胃病)慢慢地好了,祖媽的婦科病也慢慢的痊癒了,倆老認為這棵簕花是棵珍貴的藥樹。便介紹自己的親戚朋友,大家都爭著來採摘,訊息傳開了,人們對這棵“寶樹”,便明偷暗搶,久而久之,這棵寶樹,不但死了,連周圍的簕笛竹也死了,真可惜!老人十分痛心,也受到兒子的責備。為紀念這棵花救命之恩,經家人商量,把鹿山改為簕山,這個有奇特意義的村名一直延用到今天。
簕山古漁村
從常熙公改地名開始,老人率其家裡人,把花地整平,在這裡搭上一間木屋,從欖埠遷居到這裡(於1448年遷移)辛勤耕耘,建家立業,興旺發達。

氣候

古漁村位於防城港市南部近海腹地,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 1℃一2 3℃,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熱季長,氣溫高,且雨熱同季,氣候溫熱。無霜期長達3 2 6天,全年盛行東北偏東風和東北風,平均風速2. 3m/ 秒,此處靜風頻率也比較大。年平均日照時數15 49.3小時,年均太陽總輻射量為16.8千卡/ 平方cm,7-8月平均氣溫為2 8℃,1~2月平均氣溫為12,8℃一14.8℃,年平均降雨量為2822. 9mm,每年5月至9月為雨季。乾濕分明,相對濕度為81%,主要災害天氣為颱風。
簕山古漁村

景點

古村堡

始建於明末清初,出於防範海盜,據險自保的需要,依八卦之玄理建築成方形,一圈圍牆,高丈許,東西南北四個大門,四個崗樓,踞高扼守。現僅存東門崗樓,崗樓是一座占地約30平方米兩層的小磚樓,崗樓青磚厚重。村內四條街巷,青磚古牆,曲折迴旋,內有生路與死路之別,不會走的能進不能出。現在,圍牆已毀,殘壁養草,短磚狼藉,但圍牆大概走向尚可辨認。村中的一座大古宅廳堂,瓦面崩摧,青磚古牆,苔跡斑斑,堂里有副對子“柱史家聲遠,青蓮世澤長。”歷代名人輩出,文員官員代代相傳。明朝時出過狀元李杏新(勒山村第四代人),歷代五六七八品官員數十名,國民政府時期,其後代李孚曾任參政員副院長、台灣邊界總指揮等要職。如今只有大門兩個鑿有雙金線圖案的紅沙石門墩,在默默的盡其職守,追憶當年的威赫與尊嚴。
簕山古漁村

原生態森林

簕山古漁村內保存著一片古樹參天的濱海原生態森林。林中有上千年的銀葉榕、古榕樹、車轅樹等品種繁多的奇樹。銀葉榕在全國目前僅存51棵,而如此珍貴稀有的物種在簕山村就有5棵,其中最老的已有1400多年。村民特地建了防浪堤來保護這些古樹。林內古榕奇異攀生,姿態各異。海邊一棵曾被颱風颳倒並連根拔起的古榕樹,憑藉頑強的生命力,在風桑巨變中發新根抽新枝,形態別致,姿如蛟龍。林內保存良好的一大片車轅樹氣勢磅礴,直聳雲天。古樹在颱風來時不僅能抵禦狂風巨浪亦能沉積沙石,澤福歷歷代代簕山村民。
簕山古漁村

濱海風景線

海岸礁石奇特,受海浪日久侵襲姿態各異,形成勒山一道自然風景線,觀賞價值高。海灣與欽州三娘灣隔海相望,因海灣無污染,亦有海豚出現。

美食

海鮮是勒山古漁村的特色美食。這裡盛產沙蟲、牡蠣、青蟹、文蛤等海產品。最受人讚許的莫過於勒山沙蟲,此地沙蟲味美香甜,鮮嫩爽口,為北部灣一絕。

民俗風情

簕山古漁村因海而生,傍海而居,當地人因海而得福,所以對海洋抱以畏懼之心、感恩之心、企盼之心。正是這種純樸的情緒,使人們面對海洋,產生了膜拜祭祀、神話等的情感和行為,出現民間自發的祈求平安的祭海活動,使得海洋文化與宗教相結合,形成海洋宗教文化。改革開放後,古老的祭海活動注入嶄新的時代內涵,除祈求平安豐收之外,更增添了保護海洋、人海共榮的主題。

所獲榮譽

經過幾年的建設,簕山古漁村已成為港口區發展特色旅遊名村的一張美麗的名片,先後榮獲了“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自治區城鄉風貌改造二期工程科技示範村”稱號,併入選廣西第一批傳統古村落。最近,又被評為“廣西特色旅遊名村”。

交通

公共汽車

可在防城港內乘坐專線公共汽車前往。

自駕交通

防城、港口→→→到市行政中心與防城港高速公路收費站之間的出口轉入企沙一級公路→→→走10多公里,(看路牌)右轉出口,進入往光坡鎮、企沙鎮的柏油舊路→→→經光坡鎮後,繼續沿泊油路往前2公里,(看路牌)左拐進入通往勒山古漁村的水泥道路→→→(看路牌)一直往前走6公里,便到簕山古漁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