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囊疫霉

菌落在OMA上無特定的形態。菌絲粗絲較均勻,粗5-10μm。孢囊柄簡單全軸分枝。孢子囊橢圓形或卵形,成簇形成,40-56μm×20-28μm,平均45μm×23.4μm,長寬比值為1.9-2.0;乳突常為一個,大多明顯,高2-7(平均4.5)μm;萌發產生遊動孢子,排孢孔直徑5-5.2μm,孢子囊脫落後具中等長度的柄,柄長7.5-20(平均 12.5)μm。未見厚垣孢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簇囊疫霉
  • 拉 丁 名:Phytophthora botryosa
  • 定 名 人: Chee
  • 形態:菌絲粗絲較均勻,粗5-10μm
基本信息,形態描述,相關論述,

基本信息

中 文 名: 簇囊疫霉
參考文獻: Trans. Br. Mycol. Soc. 52: 428. 1969; Waterhouse, Mycol.

形態描述

與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ASML-PL-213)交配可產生有性器官:藏卵器球形,外壁平滑,直徑28-39(平均33.9)μm;雄器多為矩圓形或橢圓形,圍生,15-29μm×13-18μm;平均15.4μm×11.7μ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滿器,直徑23-30(平均26.3)μm,壁厚1.5-2.5μm。

相關論述

此菌最初自馬來西亞的橡膠樹Hevea brasiliensis(H.K.B.)Muell. -Arg. 葉柄上分離出,後來又自泰國的橡膠樹上獲得(Chee,1969;Waterhouse,1970)。它的最大特點是孢子囊成簇(botryose)形成,故名簇囊疫霉。
鄭小波、陸家雲(1989)自福建漳州芋葉上分離出的兩株疫霉(CE-3,CE-4)被定名為Phytophthora botryosa Chee,與通常寄生於芋葉上的P. colocasiae Raciborski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後者的孢子囊不成簇,具半乳突(高1.5-3.0μm),而前者孢子囊簇生,乳突明顯(高2.0-7.0μm)。經鄭小波、陸家雲(1989)測定,P. botryosa菌絲生長的最高、最適和最低溫度分別為34℃、28-32℃和10℃,與P. colocasiae的也不相同。
Chee(1969)報導Phytophthora botryosa Chee的孢子囊乳突不明顯,有時可形成厚垣孢子等特徵方面與我國的材料有所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