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篾骨火
篾骨火
我們的祖先不僅懂搓火繩照明,還會使用更簡便的方法 製作照明用具。農村人家家戶戶每年均要請篾匠做篾,打穀籮,補竹器。那破篾子剩下的竹囊條片,客家人也捨不得浪費,將它打捆後,放入水塘中浸泡個把月,再取出在清水中洗去泥巴,然後在太陽底下曬乾,竹片的兩面會呈麻點形狀,持在手中用火柴點燃,便是篾骨火。許多住土坯房的人家,為做夜工活方便,將點燃後的篾骨火斜插入牆縫中,邊幹活邊用工具掐斷燒過的黑炭,讓火苗保持長旺不衰。點完一根後馬上換根新的,雖然簡陋卻便利實用。不過這篾骨火炭掉在地坂上還不打緊,掉在木板樓上就危險多了,很容易引發火災。筆者記得農村大嫂年輕時點篾骨火上樓拿東西,火炭掉到一堆乾燥的棕包上,結果引發了火災。幸虧發現得早,父母親及時救火,才損失不大,沒燒壞房子,不然就慘了。殊不知,小時候筆者家中僅有一間房子,還是撿一位無後的曾祖父輩留下的。撫今追昔,實在感慨萬千!
為了生存及起居出行方便,客家先輩們吃苦耐勞,窮則思變,以聰明才智變廢為寶,就地取材,製成各種照明用具。以上三種,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它們雖然早就銷聲匿跡了,但卻留給我們晚輩一種啟迪,一種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