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箕(bì jī)俗稱篦子,據傳是春秋時期一個名陳七子的人發明創造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篦箕
- 拼音:bì jī
- 時間:春秋時期
- 發明:陳七子
篦箕(bì jī)俗稱篦子,據傳是春秋時期一個名陳七子的人發明創造的。
篦箕(bì jī)俗稱篦子,據傳是春秋時期一個名陳七子的人發明創造的。...... 篦箕(bì jī)俗稱篦子,據傳是春秋時期一個名陳七子的人發明創造的。...
梳篦,又稱櫛,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古代婦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髮髻上當作髮飾。梳篦製作是精湛的傳統技藝,用料精良,...
竹篦箕,南宋(1127年~1279年) 1976年江蘇常州武進區村前蔣塘南宋墓出土。...... 竹篦箕,南宋(1127年~1279年) 1976年江蘇常州武進區村前蔣塘南宋墓出土。...
梳篦(shū bì),理髮的用具,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梳理頭髮用梳,淸除發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篦箕草(又名堯扁草、浪箕草、苦草、扁水草)...... 篦箕草(又名堯扁草、浪箕草、苦草、扁水草) 中文學名 篦箕草 別稱 堯扁草、浪箕草、苦草、扁水草 ...
篦,讀作bì,一種密齒梳,亦稱篦櫛、篦子、篦梳。篦是古時一種篦污去癢的理髮工具。相傳制篦的祖師爺是春秋時期陳七子,因罪入獄。在獄中,陳七子頭上生了虱子...
箕,星宿名。中國神話中的二十八宿之一。源於中國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中國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箕 (形聲。從竹,其聲。本義:簸箕,揚米去糠的...
延陵梳篦,中國古代婦女八大髮飾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歷史。延陵,今日常州之古稱在流經篦箕巷畔古運河的槳聲燈影里,源遠流長著傳統工藝的精湛、美妙。...
南唐 張泌 《妝檯記》:“ 漢武 就 李夫人 取玉簪搔頭,自此宮人多用玉。 王母 下降,從者皆飛仙髻、九環髻。遂貫以鳳頭釵、孔雀搔頭、雲頭篦,以瑇瑁為...
美國電影《星辰女嬌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蓖作胸飾,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回國也將兩張常州篦箕作紀念品帶走。海內外傳播媒體讚不絕口,各界旅遊人士更是倍加青睞。...
木梳以優質名貴樹材為主,其質堅紋細、色澤清艷,製成木梳,齒渾潤滑,利於整發按摩,再飾以雕、描、燙,融實用與欣賞為一體;篦箕取材壯竹“竹青”,質地堅韌、...
常州古運河水上游西起篦箕巷,東到東坡公園,與常州最繁華的延陵路齊駕並驅,是古運河的精典游線。全程往返約10公里,行程約1個半小時。畫舫船豪華而又古典,環境...
毗陵驛設於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位於江蘇常州篦箕巷內,是專供傳遞公文的差役和官員途徑本地時停船休息或換馬住宿的。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毗陵驛也被稱為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