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點艙(node module)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節點艙
- 外文名:node module
- 所屬學科:航天科學技術
- 公布時間:2005年
- 屬性:航天科學技術名詞
節點艙(node module)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
節點艙(node module)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學技術名詞。公布時間2005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航天科學技術名詞》第一版。1...
團結號節點艙,國際空間站建造的第一個部分,有時被稱為節點1,是全部建成後的完整的國際空間站上三個相同的連線艙中的第一個,1998年12月6日發射入軌道。節點艙簡介 團結號節點艙由一個圓柱形的外殼,和六個能便利的與其他艙室連線...
“碼頭(Prichal)”號節點艙是俄羅斯加入國際空間站本國部分的最後一個模組。當地時間2021年11月26日18時19分,載有“碼頭”號節點艙的俄羅斯進步M-UM貨運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艙段簡介 “碼頭”號節點艙是一個具有內部和外部組件...
4月16日下午,該太空艙由國際空間站上的加拿大2號機械臂從龍飛船中取出安裝在寧靜號節點艙的CBM對接口上,於2016年5月底開始充氣膨脹。6月6日下午,美國太空人傑夫·威廉士(Jeff Williams)與俄羅斯太空人奧列格·斯克里波奇卡(Oleg ...
當地時間2021年11月26日18時19分,載有“碼頭(Prichal)”號節點艙的俄羅斯進步M-UM貨運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參見詞條:碼頭號節點艙)莫斯科時間2022年3月18日18時55分(台北時間23時55分),搭載“聯盟MS-21”飛船的“...
雷電號太空梭是美國宇航局(NASA)2010年10月23日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飛往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兩周的航天使命的一種太空梭。其主要任務是運送和安裝“和諧”節點艙,為空間站實驗艙的發射做好前期的準備。簡介 美國宇航局(...
天和號是北京市豐臺區外國語學校空間站科普實驗室,模型是按照等比例製作,核心艙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內部空間為50立方米,分成節點艙、生活控制艙、資源艙三個艙室。節點艙長2.8米,用來對接其他艙室和飛船,資源艙長約2.2...
帶有氣體溫濕度控制子系統的美國艙段包括實驗艙,生活艙,氣閘艙,節點艙I、II[,以及I、II、III號加壓對接適配器。硬體構成 艙內空氣溫濕度控制子系統主要包括3大模組:共用艙室空調組件,電子設備空調組件和艙間通風組件。其中共用艙室...
6時12分轉位試驗開始,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解鎖分離後,在機械臂拖動下以核心艙節點艙球心為圓心進行平面轉位;爾後,反向操作,直至貨運飛船與核心艙重新對接並完成鎖緊。6時59分,經過約47分鐘的跨系統密切協同,空間站機械...
[128]核心艙模組分為節點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艙。 主要任務包括為航天員提供居住環境,支持航天員的長期在軌駐留,支持飛船和擴展模組對接停靠並開展少量的空間套用實驗,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16] ...
《中國空間站立體書》是一本圖書,入選2023年“首都科普好書”推薦書目。內容簡介 《中國空間站立體書》以立體紙藝的形式介紹了中國空間站的相關內容,主要包括載人航天工程總體、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航天員、...
2021年7月4日,中國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著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已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後續將在機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開展空間站艙外有關設備組裝等作業。各國發展 人類進入太空的初期,只擁有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