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風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節姓
- 類型:詞語
- 分類:古代詞語
- 第一個淵源:源於風姓
-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
- 第三個淵源:源於官位
- 拼音:jié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基本介紹
節[節、卩,讀音作jié(ㄐㄧㄝ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據中國民間傳說,自伏羲之後,大庭氏王才有天下。伏羲之後,分衍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節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燧人氏,皆襲謚庖犧氏(即伏羲)之號。
其尊節氏之後有節氏後裔,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較詳細地記述了炎帝的誕生神話:“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姓焉。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河南淮陽),又徙魯(今山東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炎帝號為神農,“教民耕稼、蜡祭、醫藥、交易之事,開萬世衣食相生相養之原。”後人稱頌神農,“其功如天”,“盛德不孤,萬世同仁”。商周之際的大賢人伯夷、叔齊兄弟曾經哀歌:“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東漢張衡作《東京賦》慨稱:“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晉陶淵明在《飲酒》詩中有“羲、農去我久,舉世嘆復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賦》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時代曾令眾多士人嚮往。《尸子》解釋神農之神為:“神農氏治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穀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制,萬物鹹利,故為之神。”
周武王滅殷紂之後,“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當時人們對炎帝功業的紀念和褒揚。炎帝的世系,據《禮記·祭法》疏引《春秋命歷序》曰:“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八世所傳,《易·繫辭》疏引《帝王世系》載:“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曰聽潑,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軒轅氏。”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炎帝神農氏,姜姓,生於厲山,長於姜水,因以為姓氏。繼無懷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魯。在位一百四十年。”在史籍《呂氏春秋·慎勢覽》中稱,“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較接近史實。如此,則上述所傳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較著名而有影響者。《萬姓統譜》所載世系與《帝王世系》相同,但註明“已上七代,襲神農氏之號,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諸侯相伐,黃帝征之,天下鹹歸焉。”據史籍《漢書·律曆志》記載:神農氏“號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農氏:部族首領稱炎帝,姜姓,羊圖騰。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其著名後裔有蚩尤氏、烈(厲)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後(一日先仕於炎帝),出自羊水,仕於黃帝。為主金之官,默觀神農世衰,潛鑄金類,以為利器,舉兵逐榆罔(炎帝裔),自號炎帝。後作兵伐黃帝,並曾請風伯雨師助戰,終為黃帝擊敗於涿鹿之野,被殺。他是戰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發明乃源自農具和其他生產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後裔。性格暴戾,易於為非。相傳因與顓頊爭強為帝,曾與東夷族大戰,不勝,而怒觸不周之山,致使天傾地陷,造成人間大災難。
烈山氏:又叫厲山氏,其首領為烈山或柱。
史籍《國語·魯語上》中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百蔬。”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記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而在史籍《禮記·祭法》中則稱:“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植百穀。”一般認為烈山氏為炎帝後裔,仍為農神、穀神。烈山,本是燒山墾田之意。炎帝神農氏,名石年,傳說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說在位一百二十年,逝世後葬湖南茶陵(今酃縣塘田鄉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臨魁,炎帝長子,在位八十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來(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哀(裹),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帝哀之後為節莖,節莖不願為帝。節莖有三子,為節氏、戲氏、克氏。節氏和戲氏也不願為帝,由克,即榆罔即位。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長,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軒轅,故讓位。軒轅即黃帝,姬姓有熊氏,從此帝系轉入姬姓。神農氏後裔繁衍發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時期,分建很多國家(方國)。傳說神農姓姜名軌,一名石年。神農之子,有神氏、農氏、列氏、厲氏和柱等。厲氏分衍出麗氏和賴氏。節莖之後,有節氏、戲氏、克氏三支。克傳帝榆罔(參盧),其後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戲傳器和小帝。
器的後裔為鉅、伯陵、祝庸三支。
鉅之後有封氏、鉅氏、封父、富父氏。
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氏,鼓生靈契氏,靈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發達:祝庸生術囂,術囂生條、勾龍(即后土);勾龍平水土有功,後人紀念,尊為社神;勾龍之後有勾氏、勾龍氏、共工氏、信氏、垂氏;共工氏衍生共氏、龔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鳴(即伯夷)。伯夷之後為太岳氏、駘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後裔於商、周時期受分封,於是有了呂氏、申氏、隋氏、淳氏、向氏、薄氏、甘氏、州氏、文叔氏、岳氏、先龍氏等。
節莖的後裔節氏,就是今節氏的始祖,世居北海。在西周至戰國時期,其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山東省濰坊市、博山市,以及煙臺市的蓬萊地區。
第三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官吏符節令,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符節,用以示信。符節令,就是執掌符節的官吏,為帝王國君的親信之臣,亦稱“掌節”,在兩周時期的王室分隸於秋官、地官兩府司管轄,在各諸侯國則直接為君主管控。在典籍《尚書·康誥》中記載:“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註:諸有符節之臣,若為官行文書而有符,今之印者也。”在典籍《周禮·地官》中也記載:“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註:以王命往來,必有節以為信。”在典籍又《周禮·秋官》中亦記載:“小行人掌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關於符節,在典籍《周禮·玉藻》中記載:“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註:隨事緩急,急則二節,故走。緩則一節,故趨也。”在史籍《左傳·文十二年》中記載:“秦西乞術曰: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為瑞節。註:節,信也。”在史籍《史記·秦始皇紀》中亦記載:“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正義>曰:旄節者,編旄為之,以象竹節。”因此,在古代符節是非常重要的信物,符節令、掌節使都是非常重要的官吏。
在符節令、掌節使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即稱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地方官吏買節,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元朝時期赴南亞使節周達觀撰著的《真臘風土記》中記載:“村中人家稍密,有鎭守之官,名曰買節。”真臘,是唐朝時期的稱謂,就是吳哥時代(公元802~1432年)的高棉,建都於吳哥窟。真臘在元朝時期的版圖曾包括了今整個高棉、部份泰國、寮國、緬甸及越南,一時無兩。後逐漸衰敗,最後於公元1432年被暹羅素可泰王朝(Sukhothai,泰國)入侵,君主棄城逃往森林,兩年後的公元1434年再次復國,遷都金邊。從此,吳哥窟便被遺棄,在世上消失了五百年,直至公元十九世紀中葉才重新為世人所知。買節,就是真臘吳哥王朝御下的一種地方官吏,擁有一定的兵權,以維護地方治安為要,如同元、明、清諸朝西南地區的土千總,有世襲之慣例。
在高棉,自古就與中國往來密切,時有貴族子女入華學習、經商、聯姻,其買節的後裔子孫中有在元、明時期入中國留居者,即取先祖官職稱謂為漢化姓氏者,稱買節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買氏、節氏,分別融入漢族、壯族、瑤族、侗族、京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布在今廣西、廣東、福建、江西等地。
得姓始祖
尊節氏、節莖。
遷徙分布
節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九百六十五位,以北海、合浦為郡望。
今山東省的濰坊安丘市,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中皮村,河北省的故城縣,河北任縣大宋村等地,河北省清河縣劉唐口村、渡口驛村、魯莊、楊儒林村等地,河南泌陽縣、葉縣、濮陽,內蒙古,福建,廣東,東北等地均有節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合浦郡:合浦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區”之美譽。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制,今合浦縣境屬象郡轄地。漢朝初期,今合浦縣境屬南越國轄地,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劃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聞(今廣東海康),同時設合浦縣。合浦縣轄地為今合浦、浦北、北海、靈山、欽洲、博白、廉江、容縣、北流以及邕寧、橫縣的一部分。東漢末期的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孫權派大將步騭任交州刺史,合浦屬孫吳轄地。三國時期的孫吳黃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歸廣州管轄,孫黃武七年(戊申,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稱官郡,同年劃出合浦縣南境設官縣,與合浦同屬珠官郡。孫吳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復稱合浦郡。孫吳永安三年(庚辰,公元260年),劃出合浦縣西北部設定昌平縣(今廣西橫縣),隸屬合浦郡。晉朝時期太康元年(戊子,公元268年),撤珠崖郡併入合浦郡,同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設盪昌縣(今廣西容縣),東晉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以後,又析合浦縣地置新安縣。合浦郡隸屬交州,郡址在合浦縣城(今浦北縣舊州)。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合浦郡屬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臨漳郡。屬廣州。南朝宋秦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劃出廣州臨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壽二郡,同時增設百粱、龍蘇、安昌、南流、永寧、富昌六郡,統稱越州。越州和臨漳郡駐地在今浦北縣泉水鄉境內。合浦郡管轄合浦、徐聞、盪昌、朱官、朱盧、晉始、新安六縣。郡治在合浦縣城。南朝齊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合浦郡治遷徐聞縣。合浦郡墨守成規徐聞、合浦、朱盧、新安、晉始、盪昌、朱豐、寧廣等九縣。南朝齊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8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北流郡,屬越州。合浦郡駐地由徐妝遷合浦縣城,其時越州管轄的郡增至二十個。南朝梁天監元年(壬午,公元502年)以後,撤銷臨漳郡及其屬縣,並歸合浦縣。越州治所遷合浦縣城。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交合浦郡併入越州。隋大業元年(乙丑,公元605年),越州必稱祿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祿州與合州(今雷州半島)合併,稱合州。同年合州必稱合浦郡,隸屬揚州,轄十一縣,其中,合浦、龍蘇、封山三縣在今合浦、浦北縣境內。郡址在合浦縣。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同年析合浦縣部份轄地設定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縣,與合浦縣同屬越州。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在今營盤鄉境內設珠池縣,劃出大都縣隸屬白州(今博白縣)。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越州改稱廉州。唐貞觀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撤銷安昌、珠當二縣並歸合浦縣。唐天寶元年(甲子,公元724年),廉州復稱合浦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稱恩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四縣。駐地在合浦縣城。五代十國時期,南漢乾亨元年(辛未,公元971年),在今常樂圩附近設定常樂州,並劃出合浦縣部分轄地,新設博電、零綠、鹽場三縣為其轄地,其時恩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四縣,治所在合浦縣。南漢大寶五年(壬戌,公元962年),在海門鎮(今廉州鎮)設定媚川部,專管採珠。宋朝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撤銷媚川都。宋開寶五年(壬申,公元972年)將封山、蔡龍、大廉三縣併入合浦縣。同年撤銷常樂州,復設廉州,將其所屬博電、零綠、鹽場三縣合併置石康縣(縣城在今石康鎮境內),隸屬廉州,同年廉州駐地遷長沙場(今石康鎮順塔村)。宋太平興國八年(癸未,公元983年),撤銷廉州,改設太平軍,駐地海門鎮。同年撤銷合浦縣,併入石康縣。太平軍僅轄石康縣。太平軍僅轄石康縣。宋鹹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撤銷太平軍,復設廉州,稱廉州合浦縣。廉州合浦郡和合浦縣駐地均在海門鎮。廉州合浦郡轄合浦、石康二縣。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為廉州路安撫司。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改為廉州總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廉州路轄合浦、石康二縣,駐地在合浦縣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為廉州府,轄合浦、石康二縣,屬廣東布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為州,撤銷合浦縣,廉州轄石康一縣。明洪武四十年(辛酉,公元1381年),廉州升為府,復置合浦縣,欽縣為復為州。合浦縣城為廉州府駐地。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石康三縣。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將石康併入合浦縣。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三縣。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二縣,駐地合浦城,隸屬廣東行省。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欽州升為直隸州。廉州府轄合浦、靈山二縣。清光緒二十年(甲午,公元1884年)以後,劃出逐溪縣的潿洲島隸屬合浦縣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廉州府隸屬廉欽道。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農曆8月,將廉欽道改稱欽廉軍政府。廉州府屬欽廉軍政府,仍轄合浦、靈山二縣,駐地合浦縣城。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銷廉州府。合浦縣直屬欽廉軍政府轄。同軍欽廉軍政府改稱欽廉綏靖處(今廣西欽州)。合浦縣隸屬欽廉綏靖處,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撤銷欽廉綏靖處,改設欽廉道。合浦縣隸屬欽廉道。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撤銷欽廉道,合浦縣直屬廣東省。民國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區綏靖公屬(今廣東茂名)。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在合浦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49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路專區。1950年合浦縣改屬廣東省欽廉專區。1951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欽州專區。同年5月10日將合浦縣轄的北海東鎮、西鎮、高德鄉、潿洲鄉設北海市。1952年合浦縣隸屬廣西省欽州專區。同年5月31日將合浦縣北部析置浦北縣。1953年欽州專署遷合浦縣廉州鎮。1955年欽州專區劃歸廣東省,改稱合浦專區,合浦縣屬合浦專區。1958年撤合浦專區,將所屬縣市併入廣東省湛江專區。合浦縣屬湛江專區。同時將北海市和浦北縣並歸合浦縣。1959年6月份設北海鎮(縣級),1965年復設浦北縣,同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1970年欽州專區改稱欽州地區,合浦縣屬欽州地區。1987年7月合浦改隸北海市轄。1988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為治海開放縣。
堂號
北海堂:以望立堂。
南珠堂:以望立堂,亦稱合浦堂。
歷史名人
節振國:(公元1910~1940年),山東武城劉堂村人(今河北故城)。著名抗日英烈。節振國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幼時,家鄉鬧災荒,民不聊生,節振國隨父親逃到河北唐山趙各莊。長大後,他十四歲起在開灤煤礦趙各莊煤礦當了井下工人。節振國在井下幹了十年。他和其他礦工,受盡英帝國主義資本家的殘酷剝削。井下不斷發生事故,工人的生命沒有保障。當時英資本家規定,井下工作死一條騾子賠償六十元,而死一個工人只給二十元。工人們無法忍受非人的待遇,1938年3月,開灤煤礦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節振國也參加了罷工運動,由於他精通武術,被推舉為趙各莊礦工人糾察隊隊長。不久,日寇侵占了開灤煤礦,井下工人夏連鳳被捕叛變,密告日寇節振國與共產黨有來往。日寇憲兵和偽警察直奔趙各莊來抓節振國。
1938年5月6日,大批日偽憲兵包圍節家,搜捕節振德等工人領袖。當節振國聞訊趕回家時,他家大門外有許多日寇憲兵和偽警察,節振國怒火上竄。一個日寇憲兵剛要阻攔他進院子,節振國拍拍胸膛大喊一聲:“我就是節振國!”日寇憲兵一愣,節振國已大步沖了進去。房內的日寇憲兵、警察看見突然闖進來一個身材不高卻很壯實的年輕人,有些迷惑。日寇憲兵隊長惡狠狠的對節振國說:“你的什麼的幹活?共產黨的,大日本皇軍要你死了死了的!”旁邊兩個日寇拿起繩子就要過來綁節振國,節振國看見屋裡被折騰得亂七八糟,哥哥被綁著。他不由怒從心起,一步跨過去打開櫥門,抄起一把菜刀,對準日寇憲兵隊長的頭一刀劈下,這傢伙連哼哼一聲都沒來得及就喪了命。旁邊的日寇憲兵和偽警察還沒反應過來,節振國已抄起日寇憲兵隊長的軍刀,砍殺起來,很快就砍倒三個日寇。他又用刀挑斷綁哥哥的繩子,對大哥節振德說:“哥,快跑!”節振國衝出後門,翻過一丈多高的石牆,脫險跑遠了。節振德沒能跳過高牆,被日寇打死在後門內,英勇犧牲。節振國刀劈日寇憲兵的訊息震動了冀東,振奮了人民民眾的抗日情緒,就連遠在陝北的中共中央也知道了這件事,毛澤東親口稱讚節振國是“民族英雄”。礦工們更是奔走相告:“節振國是好樣的!”節振國逃出趙各莊後,他在韓家梢、榛子鎮一帶,組織了一支以煤礦工人為主的抗日游擊隊,共有一百多人,節振國任隊長。不久,節振國率隊投奔冀東抗日聯軍,在雙鶴嶺找到了共產黨員李運昌,遂將游擊隊改編為工人特務大隊,節振國仍任大隊長。不到一年,工人特務大隊配合八路軍正規部隊多次襲擊日偽敵人,節振國威震冀東。
有一次,節振國聽說趙各莊偽警察所運來許多槍枝彈藥,決定去攻打偽警察所。他率領部分隊員趕到趙各莊警察所,一槍打倒了崗警,就衝進了院子裡,他用雙槍指著十幾個手足無措的偽軍,威嚴地命令:“繳槍!我是節振國!”偽警察乖乖地繳了槍,隊員們從屋裡押出一個姓耿的巡官。之後工人特務大隊迅速運走了這批槍枝彈藥。節振國向集合起來的偽警升胃話:“你們當漢奸幫助日本鬼子欺壓老百姓,按理都該殺頭!今天先饒你們不死。你們以後如果再敢為非作歹,可要小心你們的腦袋。”他又指著渾身發抖的耿巡官對偽警們說:“他是鬼子的一條忠實走狗,不但欺壓咱趙各莊的老百姓,而且還幫助鬼子做特務工作,死罪難饒。現在我代表抗日政府宣判這個漢奸的死刑!”說罷“當!當”兩槍擊斃了耿巡官。還有一次,節振國得知趙各莊商會會長遵從日寇旨意,準備籌建一支漢奸部隊,便在一天晚上帶了十幾個隊員衝進趙各莊,架走了商會會長。節振國嚴厲地盯著商會會長說:“你跟日本鬼子勾結在一起,要組織偽軍是不是?”商會會長頭上的汗珠滾落下來。“我們正式警告你,你要再敢跟鬼子勾結,甘心當漢奸,我們隨時都能殺掉你!”“是!不敢了,不敢了。”“聽說你們為了籌建偽軍,正向老百姓攤款是嗎?”商會會長點了點頭。“不許你這樣做!從今往後,你悔悟了就沒事,仍當你的商會會長,我們不管;要是還跟著鬼子幹壞事,我們決不饒你!”商會會長放回去了,鬼子的計畫泡湯了。他們十分氣惱,派漢奸特務到趙各莊偵察節振國的活動。漢奸特務們找不到節振國的蹤跡,就胡亂抓一些工人拷打審問,還四處勒索。一天夜裡,幾個漢奸特務正在趙各莊的一家戲院里看戲,忽然節振國和戰士們出現在他們面前,幾個漢奸特務嚇呆了,只能束手就擒。節振國跳上戲台,對台下觀眾大聲說:“老鄉們!請安靜!大家坐下!我們是來抓漢奸的。這幾個傢伙在咱們趙各莊為非作歹,今天該跟他們算算帳了。”
1938年冬天,節振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豐潤縣雙廟的偽警察所按照日寇指令,要召集偽鄉保長開會,向老百姓派款。開會的那天早上,偽警察所長正在屋裡擦著一把手槍,忽然進來一個人,面帶笑容地問:“這槍好使嗎?偽所長以為問話的是哪個鄉來開會的鄉長,便隨聲附和:“好使!”“我看好不好使!”那人一箭步衝過來拿槍在手,很快對準了警察所長的腦袋,說:“我是節振國!”偽警察所長一下子癱在地上,臉嚇得蒼白。“別怕,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今天來了不少人,為了避免大家誤會,請你先命令你的部下繳槍!”節振國威嚴地說。偽警察所長只能照辦,偽警們全都繳了槍。節振國又命令他給偽鄉保長每人打一張收款的收條。節振國對偽鄉保長們說:“今天免了你們的派款,是為老百姓解除負擔。你們回去後不準提起今天的事,更不準再敲詐老百姓。如果不聽,我們知道了決不會饒你們!”節振國又對偽警察所長說:“你派人報告日本鬼子,就說八路軍端了警察所,槍繳了,各區鄉保長繳來的款子也搶了,讓鬼子找我來要。”節振國故意在門口放了幾槍,然後離開了偽警察所。
1939年秋末,節振國到平西中共晉察冀分局黨校學習。翌年6月,他從平西回到冀東。節振國率領的工人特務大隊越戰越強,後改編為八路軍第十二團一連,為開闢冀東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0年7月的一天,節振國奉命在金莊截擊日寇。烈日高照,戰士們埋伏在青紗帳內,汗如雨滴,不久,南面、東面同時出現了敵人,經過一陣激戰,南面的敵人被擊潰,東面的敵人在陣地左側搶占了一塊機槍陣地,戰士們一時不能前進。節振國看見沖在前邊的戰士被機槍打倒,心如刀割,他發現敵人機槍陣地西邊是一塊高粱地,還有棵大槐樹。他快速衝進高粱地,繞出槐樹,一排子彈打死了敵機槍手,日寇逃竄了。五十多具日寇的屍首倒在陣地上,節振國正和戰士們打掃戰場,收繳武器。槐樹旁邊青紗帳里一個受傷的鬼子小官手拿短槍瞄準了節振國,節振國忽然覺得左胸像扎了釘子一樣酸麻,他支撐了一下,然後撲倒在地,壯烈犧牲了。那一年,他只有三十歲。
1940年8月,延安出刊的《中國工人》雜誌,向根據地廣大抗日軍民介紹了節振國從刀劈日本憲兵開始的英勇抗日業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節振國的英雄事跡被編成小說和現代京劇、拍攝成電影在全國放映。他那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英勇無畏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