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播種,分株,栽培技術,盆栽,露地,病蟲防治,
形態特徵
多年生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狀莖伸長、分枝、常形成很大的植叢,粗1—2厘米,節間長2—4厘米,常具宿存的葉鞘;鬚根多數。成年植株葉片三角狀卵形,基部劍形或戟形,極稀心形,長7—25厘米,寬4—20厘米,基裂片叉開、外展,漸尖或狹尖;葉柄長30—50厘米,通常短於具花序的葉柄,基部鞘狀擴大。
花莖長30—100厘米,直立;花序外圍鱗葉長圓披針形,長10—15厘米,銳尖,具長約1. 5厘米的線形尾尖;頂生苞葉柄長10—20厘米,基部2—4厘米鞘狀,苞片紙質,佛焰苞狀,長2—4厘米,寬2—3厘米,銳尖;總狀花序短縮,近傘形,果時伸長;花序柄長1—2厘米,由鞘口平伸,繼而下彎,花15—60朵,極密集,下部的花梗長15—30毫米,上部的長7—20毫米;花淡藍色,陸續開放,花瓣長15—18毫米;花絲白色,柱頭密生短毛。蒴果橢圓狀,長約1厘米;種子長圓形,長約0. 8毫米,褐色,具10條左右的縱棱,棱間密布極細的橫紋。花期4—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700米的水塘、溝邊、稻田等濕地。
分布範圍
產中國廣東、海南、貴州和雲南。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繁殖方法
播種
常在9月中下旬以後進行秋播:對播種用的基質進行消毒,把種子放到鍋里炒熱,將病蟲燙死。然後用溫熱水把種子浸泡3-10個小時,直到種子吸水並膨脹起來。把種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質的表面上,覆蓋基質1厘米厚,然後把播種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為花盆高度的1/2-2/3,讓水慢慢地浸上來。播後覆蓋基質,覆蓋厚度為種粒的2-3倍。播後可用噴霧器、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質淋濕,以後當盆土略乾時再淋水,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種子衝起來;在秋季播種後,遇到寒潮低溫時,可以用塑膠薄膜把花盆包起來,以利保溫保濕;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把薄膜揭開,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大多數的種子出齊後,需要適當地間苗:把有病的、生長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空間;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葉子後就可以移栽上盆了。
分株
分株時間最好是在早春2-3月,土壤解凍後進行。把母株從花盆內取出,抖掉多餘的盆土,把盤結在一起的根系儘可能地分開,用鋒利的小刀把它剖開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分出來的每一株都要帶有相當的根系,並對其葉片進行適當地修剪,以利於成活。把分割下來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消毒五分鐘後取出涼乾,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後馬上用百菌清灌根。分株裝盆後灌根或澆一次透水。由於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損傷,吸水能力極弱,大約需要3-4周才能恢復萌發新根,因此,在分株後的3-4周內要節制澆水,以免爛根,但它的葉片的蒸騰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葉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給葉面噴霧1-3次(溫度高多噴,溫度低少噴或不噴)。這段時間也不要澆肥。還要注意太陽光過強,最好是放在遮蔭棚內養護。
栽培技術
盆栽
可將幼苗直接栽入裝滿培養土的盆中,保持土壤潮濕或淺水栽培,也可用臉盆、水缸等盛水容器栽培。盆栽沉水法與盆栽相同,栽後將盆沉入水池中,在水平面下15厘米左右。
露地
露地栽培在春季4-5月進行,沿著水體的邊緣按其園林水景規劃的要求可進行帶形或方形栽植,株、行距25厘米左右,當年即可生長成片。生長發育期最好保持淺水栽培,及時清除雜草,以免與幼苗爭奪養分,花期追施鉀肥,用可腐性紙袋裝好後塞入泥中(泥面下5-10厘米),一般在生長發育期追施2-3次肥。冬季要清除枯枝落葉,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雨久花適合種植在池塘邊緣的淺水處,水深最好保持在10-20厘米,在栽培過程中不可使之遭受乾旱。對水質的適應性較強,水體的pH最好控制在6.5-7.8。對肥料需求較多,可在生長旺盛階段每隔2周追肥1次。當植株開花時,可追施磷酸二氫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