箣竹屬

箣竹屬

箣竹屬(Bambusa)地下莖合軸,稈叢生,節間圓筒形,每節有多數分枝,小枝在某些種類可硬化成刺。籜葉直立,基部與籜鞘的頂端等寬,籜耳顯著。約100餘種。我國約60多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箣竹屬
  • 拉丁學名:Bambus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亞科:竹亞科
  • :箣竹族
  • :箣竹屬
  • 亞屬:箣竹亞屬
  • :合軸型竹種
  • 分布區域:分布於華南、西南各省
主要特徵,地理分布,主要品種,吊羅坭竹,小簕竹,大耳坭竹,馬嶺竹,錦竹,霞山坭竹,緬甸竹,藤枝竹,黃竹仔,大薄竹,天鵝絨竹,桂單竹,疏花單竹,龍丹竹,主要價值,景觀價值,經濟價值,生態習性,

主要特徵

喬木狀、少灌木狀竹類。地下莖合軸型。叢生,梢部通直;節間圓筒形,稈壁常較厚;籜環隆起;稈環較平。稈每節分枝數枚至多枚,具明顯粗壯主枝,稈下部分枝節上所生的小枝可短縮為硬刺或軟刺,但也有無刺者。鞘革質或軟骨質,早落或遲落;籜耳寬大,少不明顯;籜舌或高或低;籜片寬大,直立,在稈籜上宿存或脫落。葉枝通常具數葉;葉片小型,紙質,小橫脈不明顯。花序為續次發生;假小穗單生或數枚至多枚簇生於花枝各節;小穗含2至多朵小花,頂端1或2朵小花不孕,或小穗上下兩端的小花均為不完全花,基部有1至數枚具芽苞片;小穗軸有關節,成熟後易折斷;穎片1~3,有時缺失;外具多脈,各孕性小花的外稃幾近等長;內稃近等長於外稃,背部具2脊;鱗被2或3,邊緣常生纖毛;雄蕊6,花絲分離;子房具柄,頂端被毛,花柱或長或短,柱頭3,稀1或2,羽毛狀。穎果常呈圓柱形,頂部被毛,具腹溝。筍期在夏秋兩季。

地理分布

100餘種,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大洋洲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連同引種在內已知69種、13變種、15變型及3雜交種,主產華東、華南和西南。

主要品種

吊羅坭竹

拉丁名:Bambusa diao]uoshanensis Chia et H.L.Fung
形態特徵:稈高約10米,直徑4~5厘米,幼時被疏或密的棕色貼生小刺毛,下部各節的節下環生一圈淡棕色小刺毛和白蠟粉,僅基部第1節至第3節的節內被灰白色絹毛。分枝常於稈基部第1節開始分出,下部分枝上的小枝有時短縮為軟刺。
籜鞘的先端呈不對稱的寬弧形拱凸,背面貼生暗褐色刺毛;籜葉基部作圓形收窄,且其寬度約為籜鞘先端的8/9;籜耳極不等大,大的一枚約大3倍,寬約5毫米,小的1枚常為籜葉基部所掩蓋或相擠;籜舌高約3毫米。葉片一般長7.5~16厘米,寬1.3~1.8厘米,背面密生短柔毛。
分布:產於我國海南省,廣東省廣州市有引種栽培。

小簕竹

拉丁名:Barnbusa flexuosa Munro
箣竹屬
形態特徵:稈高6~7米,直徑3.5~6厘米,尾梢略下彎,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稈壁厚,節間長20~30厘米,幼時疏生棕色貼生刺毛,節下環生一圈棕色絹毛。分枝很低,下部各節分枝單一,呈“之”字形曲折,其上小枝短縮為硬刺,且交織成刺叢。稈籜遲落;籜鞘背面疏生黑色貼生短刺毛,先端呈寬弧形下凹;籜耳細小或呈狹線形;籜舌高4~5毫米籜葉直立或外展,基部寬約為籜鞘先端的1/2。葉片無毛且較窄,長7~11厘米,寬僅1.2~1.6厘米。農村地區常利用其稈下部刺叢的防護作用種植作綠籬。
分布:我國廣東省南部、海南省及香港特別行政區。

大耳坭竹

拉丁名:Bambusa macrotis Chia et H.L.Ftmg
形態特徵:稈高6~7米,直徑約6厘米,基部各節的節內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節間無毛,分枝在籜鞘的先端呈不對稱的寬弧形拱凸,背面無毛;籜耳不等大,強烈皺縮,大的1枚約為小f針形,長約3厘米,寬約1.5厘米,小的1枚呈橢圓形,長約2厘米,寬約1厘米;籜舌高約6j度約為籜鞘頂部寬的1/2。分枝多枚,葉片線狀披針形,較小,一般長5~10厘米,寬7~9毫米中脈甚細弱。
分布:我國廣東省清遠縣大塑北江岸邊。

馬嶺竹

拉丁名:Bambusa malingensis McClure
箣竹屬
形態特徵:稈高8~10厘米,直徑4~6厘米。尾梢稍下彎,下部有時略呈“之”字形曲折,節間長25~30厘米,稈壁厚,無毛。基部第1節上環生灰白色絹毛。分枝常從稈基開始,中部以上節常具分枝3枚至多枚,主枝稍粗長,下部分枝上的小枝常退化為硬刺或軟刺。籜早落,籜鞘背面無毛,先端斜截形;籜耳長圓形不等大,大耳稍外延,寬約0.5厘米,比小耳約大1倍;籜舌高3~4毫米,邊緣齒裂並被短纖毛;籜葉直立,三角形至狹三角形,其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2/3,葉片狹披針形,長7~14厘米,寬1~1.5厘米,背面疏生柔毛或無毛。
竹材堅實,可用於做棚架支柱及農具等。
分布:原產我國海南省崖縣等地,廣東省廣州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有引種栽培。

錦竹

拉丁名:Bambusa subaequalis H.L.Fung et C.Y.Sia
形態特徵:稈高8~12米,直徑4~6厘米,幼時被白粉,下部挺直,稈壁厚8~10毫米,節間長40~50厘米,節和節間均無毛。分枝常於稈基部第1節即開始分出,下部分枝上的小枝常短縮為軟刺。
籜鞘的先端呈稍不對稱的寬三角形或近寬弧形拱凸,背面無毛,外側邊緣處常具1~2條淡黃綠色縱條紋;籜葉基部的兩側邊緣被纖毛且外延而成不明顯的兩枚籜耳,其寬度約與籜鞘先端相等,內面脈間被極密的暗褐色刺毛。葉片線形,一般長9~16厘米,寬1~1.3厘米,背面被柔毛。葉柄長僅1~1.5毫米。
分布:廣東省廣州中山大學,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樓公園、邛崍縣。

霞山坭竹

拉丁名:Bambusa xiashanensis Chia et H.L.Funa
箣竹屬
形態特徵:稈高12~13米,直徑4.5~5.5厘米,頂部略彎,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基部第1~4節的節內和節下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分枝常於稈基部第1~2節分出,下部分枝上的小枝有時短縮為軟刺。
籜鞘先端呈不對稱寬弧形拱凸,背面僅於近基部的中央部分被暗褐色貼生刺毛籜葉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的2/3;籜耳不等大,大的1枚約為小的1枚的1.5倍,寬橢圓形,斜舉,寬約1.5厘米;籜舌高7毫米。
分布:我國廣東省湛江市霞山。

緬甸竹

拉丁名:Bambusa burmanica Gamble
形態特徵:稈高8~15米,直徑7~12厘米,節間長35~45(60)厘米,梢頭微彎曲,幼時被白粉,稈環稍隆起。稈籜早落,革質,長約為節間的1/2;籜鞘較短寬,鞘口呈圓三角狀隆起,背面被黑色刺毛;籜耳顯著,條形至半圓形,寬3~5厘米,高1.5~2厘米,邊緣具長達10毫米的彎曲繾毛;籜舌高1~2毫米,邊緣細齒裂;籜葉直立,寬卵狀三角形,上部稍急尖,基部圓形收縮,內面貼生向上的棕色小刺毛,基部邊緣常具少量短纖毛。分枝低,三主枝顯著,葉片披針形,長12~24厘米,寬1.8~3厘米,背面被白色短絨毛。
主要用途:稈可用於建房、圍籬,也可破篾用於編織。
分布:我國雲南省盈江、隴川、西雙版納、瑞麗等地。印度、緬甸等國有分布。

藤枝竹

拉丁名:Bambusa lenta Chia
箣竹屬
形態特徵:稈高5-10米,直徑4-4.5厘米,稈壁較薄,尾稍略下彎,基部多少呈“之”字形曲折,節間空管狀,長生暗棕色刺毛;節不隆起,分枝簇生,常自稈的第8~10節上開始分出。分在近內側一邊或有時在近兩側邊緣疏被暗棕色貼生刺毛,內面光亮,先端呈等,斜升,邊緣被波曲狀細剛毛,大的一枚近長圓形,長8毫米,寬6毫米,一枚近橢圓形,其大小約為大的1/3~1/4,並常為籜葉基部作部分掩蓋;籜!流蘇狀毛;籜葉直立,稍呈不對稱的三角形至狹三角形,背面無毛,內面粗陣鞘頂端寬的3/4。葉鞘無毛,條紋隆起,背具中脊;葉耳狹卵形至鐮刀形,葉片線形,長9~17厘米,寬1.2~2厘米,上面無毛,背面密生短柔毛,先形。
經濟價值:白編織竹籬的優良竹材,編織的竹蓆,篾薄而柔軟,品質優良,為閩南著名地方特產。
分布中國福建省福州、南靖、南安、龍海等地。

黃竹仔

拉丁名:Barnbusa mutabilis McClure
箣竹屬
形態特徵:本種與青皮竹在稈環和叢態上基本相似。稈高5~7米,直徑2~3.5厘米,尾稍近直立。稈壁薄,節間長40~48厘米,幼時薄被白粉,節下白粉環明顯。基部第1和第2節常被一圈灰白色絹毛。分枝粗,近相等。籜早落,籜鞘背面光滑無毛,幼時背面薄被白蠟粉,有時具紫色條斑,先端呈寬弧形隆起;籜耳近相等,長圓形,邊緣具細波曲狀剛毛;籜舌矮,高僅2毫米;籜葉直立,卵狀三角形,基部近心形。葉片狹披針形,長8.5~15厘米,寬1.1~1.6厘米,背面密生長柔毛,葉鞘密生短硬毛。
經濟價值:稈材劈篾後可用於編織。
分布:我國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區、崖縣等地。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地區有引種。

大薄竹

拉丁名:Bambusa pallida Munro
箣竹屬
形態特徵:稈高6~10米,直徑6~8厘米,節間長30~57厘米,稈壁較薄,基部各節具氣生根,幼稈被白粉。稈籜綠色,被白粉,無毛或貼生極少量棕色刺毛,短於節間,鞘口截平;籜耳小,腎形至半圓形,近等大,寬約1厘米,高約0.5厘米,邊緣具曲繼毛,長達10毫米;籜舌高約15毫米,近全緣;籜葉直立,三角形,長常大於寬,基部稍收縮,寬達鞘IZl寬的4/5以上,兩面無毛或內面貼生少量小刺毛。分枝較高,枝條多,細而短,上部三主枝稍明顯,小枝具葉7~9枚。葉片狹披針形,長12~23厘米,寬1.3~2.2厘米,背面密被銀灰色短絨毛;葉耳顯著,具縋毛;葉舌極低。
經濟價值:稈通直,壁薄節平,為較好的篾用竹,筍可供食用。
分布:我國雲南省東南部盈江等地。緬甸、泰國、印度、孟加拉國等國亦有分布。

天鵝絨竹

拉丁名:Bambusa chungii vat.velutina Yi et J.Y.Shi
形態特徵: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幼稈下部節間除節內、節下一環帶外,均密被紫黑色至棕黑色厚層短絨毛和小刺毛,稈中部以上節間其毛變為稀疏黃褐色或淡黃色小刺毛,毛脫落後留有疣基而顯著粗糙。筍期6月。具極高的觀賞價值,為珍稀觀賞竹品種。竹材篾性好,可劈篾用於編織竹工藝品,也可用作造紙原料
分布:自然分布僅限於我國福建省華安縣新圩鎮綿治村,福建省華安竹類植物園有引種栽培。

桂單竹

拉丁名:Barnbusa guangxiensis Chiaet H.L.Fung
箣竹屬
別名:單竹、吊竹。
形態特徵:稈高3米,節間具早落的針尖狀毛,脫落後密具乳頭狀突起,節下具白粉,節環密被向前的糙硬毛,籜環不隆起。籜鞘頂端鬆弛,截平或微凹,紙質,背面貼生稀疏的疣基毛,邊緣無毛;籜耳稍向外延伸,略粗糙,剛毛稍長,波曲狀,較纖細,脆而易落;籜舌極短,寬與籜鞘近相等,先端具細纖毛;籜葉反轉,早落,披針形,基部強度收縮,兩面無毛。枝條簇生。
經濟價值:稈可劈篾用於編織。
分布: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特產。

疏花單竹

拉丁名:Bambusa remotiflora Kuntze
箣竹屬
形態特徵:稈高6~12米,直徑3~7厘米,頂端稍彎曲,壁厚6~9毫米,節間長30~40厘米,深綠色,幼時貼生褐色柔毛,組成條紋狀,毛脫落後變平滑。稈環平,籜環凸起,常留有籜鞘基部殘餘物,初時近稈基部數節於稈環處及籜環下方,各被一圈黃白色毯毛狀毛環。籜鞘厚革質,頂端截平形或微凹陷,背面貼生向上的黑色針狀毛;籜耳矮,窄長圓形,邊緣毛淡黃色或蒼白色,曲折,基部粗糙;籜舌高2~3毫米,中部拱曲呈“山”字形,邊緣具6~14毫米的粗糙流蘇狀毛;籜葉反折,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背面無毛,腹面被短刺毛。每小枝具葉8~16枚,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9~20厘米,寬1~3厘米,兩面均無毛。
經濟價值:竹稈可做棚架、農具柄,並可劈篾製成禾夾、豬籠等粗大竹器。
分布:我國廣東、廣西、海南等省、自治區。越南亦有分布。

龍丹竹

拉丁名:Bambusa rongchengensis(Yi et C.Y.Sia)D.Z.Li
箣竹屬
形態特徵:稈高14~17米,直徑6~12厘米,梢端微彎。節間一般長28~30厘米,最長達36厘米,基部節間長10~15厘米,幼時有白粉。稈壁厚1.5~3.2厘米,髓呈鋸屑狀。稈環平,無毛。基部數節上常有氣生根,籜環初時密生黃褐色小刺毛,有籜鞘基部之殘留物,籜環下常有較密的寬約3毫米之黃褐色小刺毛。節內0.8~1.6厘米,無毛。稈芽肥大,扁桃形,先端有尖頭,位於稈的下部者其上端常不貼稈,黃褐色帶紫色,邊緣有灰黃色纖毛。常於第15~18節開始分枝,每節有枝條(1)5~12枚,其中常有1(3)枚粗壯主枝,長達5~6米,多達30節,節間長達30厘米,直徑達2厘米,直立或斜展。
籜鞘早落,長三角形,新鮮時為棕黃色,常具梭形紫斑,後變為灰黃色,革質,長於節間,長26~46厘米,基部寬40~54厘米,頂部寬7~12厘米,無毛或下部中央有棕色貼生刺毛,邊緣無纖毛;籜耳由籜葉基部延伸而成,邊緣密生灰黃色5~12毫米長的曲波狀繼毛;籜舌截平形或拱形,紫褐色,高5~10毫米,具較密的不整齊的長為1~5毫米的寬流蘇狀毛;籜葉在稈的下部者直立,上部者外翻,三角形,基部作圓形收縮,長6~12厘米,寬5.7~8厘米,背面具稀疏棕色短刺毛,腹面密生棕色小刺毛,邊緣有小鋸齒。
小枝具葉(2)4~11(15)枚,葉片披針形,紙質,長(3)8~17(29)厘米,寬(1.2)1.9~3.1(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截平形,下面有時具微毛,次脈5~7(11)對,小橫脈不清晰,邊緣一側小鋸齒較密,另一側較稀疏;葉鞘上部有灰色微毛或灰黃色柔毛,邊緣無纖毛;葉耳缺,鞘口兩肩無繼毛或初時有3~5枚長1~5毫米淡黃綠色微彎的當鎣毛;葉舌微下凹,淡黃綠色,高2~5毫米,先端全緣;葉柄長1~2毫米,無毛。
分布:我國四川省邛崍市,成都市望江樓公園有引種栽培。

主要價值

景觀價值

枝葉濃密翠綠,竹姿剛勁優美,適宜庭園觀賞。

經濟價值

竹稈可做棚架、農具柄,並可劈篾製成禾夾、豬籠等粗大竹器或劈篾用於編織。

生態習性

喜溫暖,耐水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