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型化

管理模型化

管理模型化,是企業最佳實踐的根本體現,是企業管理領域、業務流程、控制點和任務分配與授權的一體化實現。管理模型的適應能力決定了ERP/SAP軟體的客戶滿足能力和自適應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管理模型化
  • 外文名:Management Mold
  • 因素:管理領域、業務流程
  • 作用:提高企業運行效率
  • 分類:國際標準模型、中國標準模型
主要因素,必要性,適應能力,分類,

主要因素

管理模型,其主要的因素包括:管理領域(Domain)、業務流程(Process)、業務規則(Rule)與控制點(Control)、角色(Role)與職能(Function)。管理模型化,通過軟體技術和IT基礎環境的支持,能夠實現傳遞最佳管理實踐、提高企業運行效率、保證執行到位的效果。

必要性

有關調查發現,74.2%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加強管理水平。但是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投資周期長、所套用的系統集成性差,缺乏整體規劃,尤其是缺乏借鑑成功企業實踐的機會。因此,如何快速尋找到能夠借鑑的最佳管理實踐,是中小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出發點。
同時,經常可以看到各種文章對於ERP項目的成敗率分析,這些分析由於沒有清晰地區分實施ERP項目的企業對象的差異特徵,致使過渡渲染了 ERP項目的難度,使企業產生了畏懼心理和猶豫心理。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普遍認為成功實施ERP項目其管理變革成本太高,並且項目上線時間太長,缺乏可信可靠可行的管理方法作為參照。
還有,對於ERP項目的實施效果缺乏充分的分析,產生了ERP綜合投資收益不明顯的顧慮。其實,國內外的ERP收益數據分析表明,只要選用了合適的軟體產品,運用了標準的項目管理,能夠保證ERP投資項目的成功和高投資收益率。
從企業願望到項目過程再到項目效果,貫穿始終的是ERP軟體產品,因為這其中傳遞的是企業管理的知識、經驗和IT環境下的管理創新。而如何提煉成功經驗、蘊含國際成功經驗,就是ERP軟體的套用核心。管理模型化就是為了適應ERP項目不同階段的需求而出現的愈來愈強烈的發展必然。用友 ERP/U8企業標準套件,適應了中小企業需求中心遷移的需求特點,實現了需求中心的準確切脈與施行,建立了遞進的可擴展的產品體系,滿足了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和具有不同管理需求的企業現實要求。

適應能力

管理模型化
其最核心在於其適應能力(Adaptive Capability)。同時,還需要對於管理的模型化處理好分類的問題,以便為不同企業的套用情境匹配最恰當的管理模型,設定恰當的參數和控制點。
管理模型的適應能力,就是其解決業務複雜性的能力。
主要取決於以下的幾個方面:
1.對於業務類型的多樣化支持程度,主要是對於企業不同核心業務領域的覆蓋程度和業務流程的長度與跨度的區隔
2.適應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財務與業務雙引擎的建立和二者的有機結合
3.業務變數—參數的豐富性與可配置程度和可設定的柔性幅度
4.對於業務數據利用的廣度和深度與充分性
5.業務流程中控制點的易獲取性和實現程度
6.建立了IT化模型和非IT化模型的區分,並有適應IT環境的管理方法與管理技術的創新。
IT環境下,在從“職能型”到“流程型”的業務組織結構轉變和實踐中,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原因是忽視了流程本身以及流程之間控制機制的重要性。信息化環境下的管理模型,除了突出了流程(Process)的作用,還需要突出存在於流程中的控制點(Control)的作用。

分類

管理模型的分類,需要以企業核心業務為導向,有助於抓住企業關心的關鍵和核心管理問題,並且能夠按照價值創造和風險控制的進程提供出梳理管理模型的主脈。
按照管理模型的適用企業範圍
基本分為兩類,包括:
1)國際標準模型,如物料需求計畫MRP、庫存分類ABC、庫存周轉率分析、資金周轉率分析等。
2)中國標準模型,如信用控制、商品計價、供應商評價、詢價比價、賬齡分析等。
在管理模型中,按照核心業務領域的覆蓋來劃分,包括了能夠適應銷售、生產、採購、客戶、庫存、人力資源、財務等各個領域的管理模型,因此不同的企業的在其不同的需求階段會選擇當前急需的,然後考慮下一步可以擴充發展的領域和管理套用模型。
在管理模型中,其參數分為三種基本情形:標準-通用的、配置-個性的、個性化需求自定義的。而且參數配置分為兩種情形:絕對量與相對量的調整。
管理模型中的控制點分為四類
國家標準級、行業標準級、企業標準級、企業個性配置級。
按照模型中控制點的作用方式
分為三種:事前-預測式、事中-實時式、事後-分析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