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白心》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管子·白心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管仲
- 作品出處:《管子》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管子·白心
建當立有,以靖為宗,以時為寶,以政為儀,和則能久。非吾儀雖利不為,非吾當雖利不行,非吾道雖利不取。上之隨天,其次隨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隨。故其言也不廢,其事也不隨。
原始計實,本其所生。知其象則索其形,緣其理則知其情,索其端則知其名。故苞物眾者,莫大於天地;化物多者,莫多於日月;民之所急,莫急於水火。然而,天不為一物在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聖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萬物均、既夸眾百姓平矣。是以聖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廢。名正法備,則聖人無事。不可常居也,不可廢舍也。隨變斷事也,知時以為度。大者寬,小者局,物有所余有所不足。
兵之出,出於人;其人入,入於身。兵之勝,從於適;德之來,從於身。故曰:祥於鬼者義於人,兵不義不可,強而驕者損其強,弱而驕者亟死亡;強而卑義信其強,弱而卑義免於罪。是故驕之餘卑,卑之餘驕。
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盡行之而天下服,殊無取焉則民反,其身不免於賊。左者,出者也;右者,人者也。出者而不傷人,入者自傷也。不日不月,而事以從;不卜不筮,而謹知吉凶。是謂寬乎形,徒居而致名。去善之言,為善之事,事成而顧反無名。能者無名,從事無事。審量出入,而觀物所載。
孰能法無法乎?始無始乎?終無終乎?弱無弱乎?故曰:美哉岪岪。故曰有中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故曰功成者隳,名成者虧。故曰,孰能棄名與功而還與眾人同?孰能棄功與名而還反無成?無成有貴其成也,有成貴其無成也。日極則仄,月滿則虧。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孰能己無乎?效夫天地之紀。
人言善亦勿聽,人言惡亦勿聽,持而待之,空然勿兩之,淑然自清。無以旁言為事成,察而征之,無聽辯,萬物歸之,美惡乃自見。
天或維之,地或載之。天莫之維,則天以墜矣;地莫之載,則地以沉矣。夫天不墜,地不沉,夫或維而載之也夫!又況於人?人有治之,辟之若夫雷鼓之動也。夫不能自搖者,夫或搖之。夫或者何?若然者也。視則不見,聽則不聞,灑乎天下滿,不見其塞。集於顏色,知於肌膚,責其往來,莫知其時。薄乎其方也,韕乎其圜也,韕韕乎莫得其門。故口為聲也,耳為聽也,目有視也,手有指也,足有履也,事物有所比也。
“當生者生,當死者死”,言有西有東,各死其鄉。置常立儀,能守貞乎?常事通道,能官人乎?故書其惡者,言其薄者。上聖之人,口無虛習也,手無虛指也,物至而命之耳。發於名聲,凝於體色,此其可諭者也。不發於名聲,不凝於體色,此其不可諭者也。及至於至者,教存可也,教亡可也。故曰:濟於舟者和於水矣,義於人者祥其神矣。
事有適,而無適,若有適;觿解,不可解而後解。故善舉事者,國人莫知其解。為善乎,毋提提;為不善乎,將陷於刑。善不善,取信而止矣。若左若右,正中而已矣。縣乎日月無已也。愕愕者不以天下為憂,剌剌者不以萬物為策,孰能棄剌剌而為愕愕乎?
難言憲術,須同而出。無益言,無損言,近可以免。故曰:知何知乎?謀何謀乎?審而出者彼自來。自知曰稽,知人曰濟。知苟適,可為天下周。內固之,一可為長久。論而用之,可以為天下王。
天之視而精,四璧而知請,壤土而與生。能若夫風與波乎?唯其所欲適。故子而代其父,曰義也,臣而代其君,曰篡也。篡何能歌?武王是也。故曰:孰能去辯與巧,而還與眾人同道?故曰: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臥名利者寫生危,知周於六合之內者,吾知生之有為阻也。持而滿之,乃其殆也。名滿於天下,不若其已也。名進而身退,天之道也。滿盛之國,不可以仕任;滿盛之家,不可以嫁子;驕倨傲暴之人,不可與交。
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故曰:何道之近而莫之與能服也,棄近而就遠何以費力也。故曰:欲愛吾身,先知吾情,君親六合,以考內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養生。左右前後,周而復所。執儀服象,敬迎來者。今夫來者,必道其道,無遷無衍,命乃長久。和以反中,形性相葆。一以無貳,是謂知道。將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責其往來,莫知其時,索之於天,與之為期,不失其期,乃能得之。故曰:吾語若大明之極,大明之明非愛人不予也。同則相從,反則相距也。吾察反相距,吾以故知古從之同也。
作品譯文
建立常規常道,應當以虛靜為本,以合於時宜為貴,以正確不偏為準則,這三者協調一致,就能夠持久不敗。不合我的準則,雖有利也不去做;不合我的常規,雖有利也不推行;不合我的常道,雖有利也不採用。首先是適應天道,其次是適應人心。人們不提倡的事不去應和,天不曾開創的事不去聽從。所以,其言論不會失效,其事業不會失敗。
追索事物的來源,研討事物的實質,由此來探索事物生成的根據。了解現象就可以探查形體,考究道理就可以掌握實情,找到事物的始末,就知道應該給它什麼名稱了。看來,包藏物類廣泛的,莫大於天地;化育物類眾多的,莫多於日月;人民生活急切需要的,莫急於水火。然而天不由於某一種物的需要而錯行它的節令,明君聖人也不因為某一個人的需要而錯行它的法度。天按照它的規律運行,萬物就自然得到它的好處;聖人也按照他的法度行事,百姓就自然得到他的好處。因此,萬物平衡,百姓也安定了。所以,聖人治世,總是安靜地在那裡等待著。事物一到,就循名責實自然地去治理它。正確的名稱自然治理得好,不正確的名稱自然會被淘汰。只要是名稱正確法度完備,聖人是安坐無事的。名稱與法度不可永遠不變,也不可沒有穩定。要適應變化來裁斷事物,了解時宜來確定法度。因為範圍偏大則過寬,偏小則局限;事物發展又是參差不齊。
戰爭的出擊,雖是出擊他人;但他人反擊進來,也會危及自身。戰爭的勝利,雖是敵人失敗;但得來這個勝利,還是出自自身的犧牲。所以說:凡是得福於鬼神者必行義於人,不義的戰爭是發動不得的。強國如果驕傲就損害它的強大,弱國如果驕傲就加速它的死亡;強國謙卑就可以發展它的強大,弱國謙卑就可以免於遭到禍患。因此,驕縱的結局將是卑陋,謙卑的結局則是矜榮。
道,一個人使用它,沒有聽說有餘;天下人都來行道,也沒有聽說不足。這就叫作道。稍稍地按道行事,就稍得其福;大行之;就大得其福;完全按道行事,就得到天下信服;毫不按道行事,則人民反抗,其身不免被害。左的方位是出生,有的方位是死亡,出生的方位不傷人,死亡的方位自然會有傷人之事的。不必選擇什麼良辰吉日,依道行事就可以從其心愿;不用求神問卜,依道行事就可以理解吉凶。這叫作身心閒適,安坐而可以得名。說了好話,做了好事,事成後還應該回到無名的狀態。有才能的往往不求出名,真幹事的往往顯得無事。審量政令的出入,要根據事物的實際承擔能力行事。
誰能做到既能治理好國家而又不用親自去治理?開創了事業而又不用親自去開創?完成了事業而不用自己去親自完成?削弱了敵人而不用親自去削弱他們?這樣才是美好興旺的。所以說,不插手舉事之中正無偏反而可保持中正,誰能領會這箇中正的深刻本質呢?所以說,功成則將下降,名成則將有虧。所以說,誰能做到放棄功業與名聲而回到普通人的地位呢?誰能做到放棄功業名聲而回到尚無成就的狀態呢?無成就者固然重視成就,有成就者更應重視尚無成就的本色。太陽到了最高之後,便走向偏斜;月亮到了最滿之後,便走向虧缺。最高的要走向偏斜,最滿的要走向虧缺,最巨大了就將走向死亡。誰能把自己忘掉呢?學一學天地的運行法則吧。
人們說好,不輕易聽信;說不好,也不輕易聽信。保留而加以等待,虛心地戒止衝突,終究會寂然自明的。不要把道聽途說當成事實,進行觀察與考證,不聽信任何巧辯,把萬事萬物歸併到一起,相互比較之下,美、惡就自然顯現出來了。
天好象有個東西在維繫著,地好象有個東西在擎載著。天若沒有東西維繫著它。就將墜下來了;地若沒有東西擎載著它,就會沉下去了,天不墜,地不沉,或者正是有個什麼東西在維繫而擎載著它們的吧!何況於人呢?人也是有某種力量在支配著他,就象鼓被敲擊之後才發聲一樣。凡是自己不能推動自己的事物,就仿佛有種力量推動著它們。這個仿佛存在的力量是什麼呢?就是上面所講的那個東西了。看又看不見,聽又聽不著,灑滿了天下,但又看不到充塞的現象。聚集在人的顏面上,表現在人的皮膚上,但探其往來,卻不能了解它的時間。它既象廣平的方形,又象渾圓的圓形,但又團團地找不到門。看來,口能發聲,耳能聽音,眼能看,手能指,足能行路,一切事物也都是依靠著它的。
“當生則生,當死則死”,這句話是說事物無論在西在東,都遵循它自身的趨向發展。立規章,定準則,能保證正確么?辦政事,講道理,能保證管好人們么?所以,著書是令人厭惡的,立說是令人鄙薄的。最高的聖人,口不空說,手不空指,事物出現以後,給它一個名稱說明就是了。有名聲、有體色的事物是可以說明白的;無名聲、無體色的事物是無需說明白的。至於一種最好的處理方法,則是讓它自己存在下去,或讓它自己消亡下去。所以說:能渡船的,自然會適應水性;能行義於人的,自然會得福於鬼神的。
辦事情本有恰當的方法,然而在人們尚無此法時,才有人提出來。骨錐開解繩結。也是在繩結無法解開時,才有人想出來用它。所以,善於舉事的人,國人往往不理解他的方法。做好了,不可張揚顯示;做得不好,還將陷於刑網。好與不好,取信於國人就完了。是左好呢?或是右好呢?還是正中為好。正中就能象日月懸空,永無息止。落落無牽掛的人總是不以天下事務為憂慮,烈烈有為的人總是不以統率萬物為滿足。但誰能做到放棄烈烈有為而奉行落落無為呢?
宣布一項政策法令是不容易的,它必須符合眾人心愿才可以發表出來。不要說增加的話,也不說減少的話,只要接近眾人心愿就免事增刪。所以說:論智慧,自己有什麼智?論謀略,自己有什麼謀?凡是查明眾人心愿而制定出法度政策的,人家自然會投奔來。只了解自己心愿,依此行事叫作“稽”;能了解他人心愿,依此行事叫作“濟”。了解人心如能做到準確,可成為天下君主;把此事牢記在心,便可以永久不敗,經過講求、研究而運用之,就可以成就天下的王業。
天的觀察萬物是精確的,四面沒有障礙而看得清楚真實。一直到大地土壤及其所有的生物。但人們能夠象大自然的風與波浪一樣么?只按照其願望行事。本來兒子繼承他的父親坐天下稱為義,可是臣子繼承他的君主坐天下,就叫篡了。篡怎么能歌頌呢?周武王卻又是被歌頌著的對象。所以說:誰能不用詭辯與巧詐,而與眾人共同信奉—個道理呢?所以說:思索愈精細的人明智愈加不足,德行越有修養的人王道越加狹窄,大量擁有名利的反而有生命危險的憂慮,智慧遍及天地四方的,我相信他的生機就要受到阻礙了。驕傲種持而自滿起來,那是非常危險的表現。名滿天下的。不如早些罷手。因為名進而身退,才合於天道。極盛的國度,個可給它當官;極盛的家族,不可同他結親;驕倔傲暴之人,是不可同他交朋友的。
道,其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毛。人們與它共處。但對它卻很少了解。所以說,為什麼道離人很近而不努力實行呢?棄近而就遠,人們又何必浪費力氣呢?所以說:要珍愛自身求道,先就來了解自身實際。普遍觀察宇宙事物,來驗證身體內部。從這裡了解典型,乃知道可行之事。既知道可行之事,就懂得修養生命。要查訪左右前後,一遍一遍地尋找。然後就舉行儀式,穿上禮服,恭敬地迎接來者。這個來者降臨,一定走自己的路,不改變也不拖延,生命便能長久。和協而返於正中,使形體與精氣相保,專一而無二意,這就叫懂得了“道”。人們將要行道。開始就必須專一,然後再堅定地貫徹廠去。要探求道的往來,總是不知其時。可以索之於天,與蒼天互定約期。只要不失約期,就能得到它了。所以說,我的話就象日月升到最高處—樣,象日月之明那樣的沒有隱蔽,只是人們不肯追求而已。與道相同的就相從,與道相反的就相距。我從考察反則相距的道理中,了解到同則相從的“同”字是個什麼涵義了。
作者簡介
管仲(前719一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華夏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管仲的著作今稱《管子》,內容涵蓋各種學術,是後世道家、儒家、名家、法家、農家、兵家、陰陽家等等多家學術思想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