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論市工商農

管仲論市工商農

《管仲論市工商農》,管仲的這篇回答是選自《國語·齊語·管仲對桓公以霸術》章。本文主要論述了士、農、工、商分業而居及各業發展等問題。

編輯推薦,作者小傳,原文,影響與傳播,

編輯推薦

另外,耳濡目染並不需要過多的努力,就可以使子弟安心學藝,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很強的哲理。管仲將他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的可貴見解,展示其文中,還鼓勵商賈,行文也較委婉,語氣十分平和。從“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句管子的名言中,就已經透露出管子對於商品經濟的重視,充分地說明了管子的先進思想超越同時代乃至後代許多人。

作者小傳

《國語》相傳為春秋魯國史官左丘明著。左丘明還相傳是《左傳》的作者。左丘明生平不詳,他出身於魯國貴族,是魯國很有修養的太史,大約與孔子同時或稍前。《國語》共21卷,以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周魯等國貴族的言論為主,可與左傳相參證,故有《秦秋外傳》之稱,其中《晉語》最詳,周、魯、楚三國語次之,齊、鄭、吳、越四國語再次之。有三國時韋昭注本。近人徐元誥著有《國語集解》。

原文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
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其事易。”
公曰:“處士、工、商、農若何?”
管子對曰:“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處工,就官府;處商, 就市井;處農,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處,閒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恆為士。令夫工,群萃而州處,審其四時,辨其功苦 ,權節其用,論比協材,旦暮從事,施於四方,以飭其子弟,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恆為工。令夫商,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資,以知其市之賈,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市賤鬻貴,旦暮從事於此,以飭其子弟。相語以利,相示以賴,相陳以知賈。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商之子恆為商。令夫農,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權節其用,耒、耜、、芟,及寒,擊除田,以待時耕;及耕,深耰而疾覆之,以待時雨;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以旦暮從事于田野。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露體塗足,暴其髮膚,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于田野。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農之子恆為農。野處而不,其秀民之能為士者,必足賴也。有司見而不以告,其罪五。有司已於事而竣。”
譯文齊桓公問:“成民的事怎么樣?”管子回答說:“士、農、工、商這四種人,不要讓他們混合居住,住在一起就會議論紛紛,容易使事情產生變動。”齊桓公問:“怎樣安置士、農、工、商居住區域呢?”管子回答說:“從前聖王安置士人,叫他們住在清靜的地方;安置手工業者,叫他們住在官府;安置商人,叫他們住在街市;安置農民,叫他們住在田野。叫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閒居無事的時候,父老之間談論對人要講信義,子弟之間談論對父母要孝順,臣子之間談論對國君要恭敬,年少的談論對兄長要尊敬。年少時就學習禮義,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見異思遷。所以父兄對子弟的教誨不必經過嚴肅督促便能完成,子弟的學習不費力氣就能學好。這樣一來,士人的子弟就總還是保持士的身份。叫那些手工業者聚集在一起居住,觀察四季不同的需要,辨別器用質量的精粗美醜,估量它們的用途,選用材料時要比較其中的好壞並使它恰到好處。從早到晚做這些事,把產品銷往各地,用這些教誨他們的子弟,互相討論工作,互相交流技術,互相展示成果,好的可以得到獎賞。年少時就學習技術,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見異思遷。所以父兄對子弟的教誨不必經過嚴肅督促便能完成,子弟的學習不費力氣就能學好。這樣一來,手工業者的弟子就總還是保持手工業者的身分。叫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觀察四季的需要,調查當地物資的貴賤有無等情況,了解市場上貨物的價格,然後把貨物背在背上,抱在懷裡,用肩挑著,用肩扛著,用笨重的牛車、輕便的馬車拉,把貨物運往各地,用自己有的東西,換取自己沒有的東西,賤價買進高價賣出。從早到晚做這些事情,用這些教誨他們的子弟,互相談論生財之道,互相顯示自己的贏利,互相告知物價。年少時就學習經商,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見異思遷。所以父兄對子弟的教誨不必經過嚴肅促督便能完成,子弟的學習不費力氣就能學好。這樣一來,商人的子弟就總還是保持商人的身分。叫那些農民聚集在一起生活,觀察四季的需要,檢查修理耒、耜、連枷、鐮刀等各種農具。到大寒之後,要除掉田裡枯草清理田地,等待立春之後翻地;到耕種時,深耕後立即把土耙平,等待春雨;春雨下過以後,帶著槍、鐮、大小鋤頭,從早到晚在田裡幹活。脫去上衣幹活,頭戴斗笠,身穿蓑衣,全身濕透,雙腳泥濘,毛髮皮膚暴露在烈日風寒之中,竭盡全力地在田裡勞作。年少時就學習務農,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見異思遷。所以父兄對子弟的教誨不必經過嚴肅督促便能完成,他們子弟的學習不費力氣就能學好。這樣一來,農民的子弟就總還是保持農民的身分。身處草野而不為非作歹,其中的佼佼者能夠充當士人的,一定值得信任和託付。民政官員知道這樣的人才而不向朝廷稟報,他的罪行在五刑之列。民政官員完成這樣的責任後就可以不再露面了。”

影響與傳播

選自《國語·齊語·管仲對桓公以霸術》章,標題依普通選本。管仲是春秋時代的著名政治家。他年少時家庭貧困,經常得到鮑叔牙的幫助,兩人結為莫逆之交。後來他和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國動亂,齊襄王被公孫無知殺死。公孫無知做了一年的君主,也被殺死了。這時候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爭先恐後地趕回齊國,奪取君位。管仲為了使公子糾當上國君,埋伏在半路上要射殺小白,結果射中了小白的銅製衣帶鉤。為了麻痹對手,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了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後,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但當他試圖殺死跟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時,卻受到了鮑叔牙的強烈反對。鮑叔牙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興復齊國,非重用管仲不可。齊桓公不愧為一世霸主,他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不但盡釋前嫌,迎接管仲回國;而且不久之後就拜管仲為相,讓他主持政事。管仲沒有讓朋友鮑叔牙和齊桓公失望。他在齊國主政40年,雷厲風行地推行改革。他廢除了齊國仍保留的公田制,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他設定鹽官煮鹽,設鐵官制農具,發展漁業,由國家鑄造錢幣調節物價,推動商品流通;鼓勵商民進行境外貿易推動了齊國經濟的發展。他把國都劃分為21個鄉。其中工商鄉6個,鄉民專門從事工商業,不服兵役;農鄉15個,鄉民平時種田,戰時當兵。國都以外劃分為邑、卒、鄉、縣,均設官員管理。10縣為1屬,全國共有5屬,設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國君報告屬內情況。以士鄉的鄉里為軍事編制,進行軍事訓練,士經三次審選,合格者可為“上卿之贊(助手)”。規定以軍器贖罪,擴充軍備。在保持“井田疇均”的同時,按土地好壞徵收賦稅。由國家鑄造貨幣,發展鹽鐵業,控 制山海之利,調節物價。同時以“尊王攘夷”名義,逐步兼併鄰近小國,征服宋、楚、晉、鄭等國。齊國日益強盛,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