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信息系統

策略信息系統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使用信息科技支持組織現有策略,或創造新的策略機會,使企業擁有競爭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策略信息系統
  • 外文名: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 目的:企業擁有競爭優勢
  • 策略:使用信息科技支持組織現有策略
定義,特性,類型,獲利做法,波特的五種競爭力分析,

定義

策略信息系統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很強調時機,在競爭者為普遍採用之前,是一個能獲取競爭優勢的策略系統,一旦競爭者紛紛跟進,則喪失競爭優勢,而成為一般的信息系統了。策略信息系統是EIS的提升,EIS偏向內部數據,包括人事、薪資等,SIS的核心是外部信息,包括顧客、競爭者、市場等,能提供總體及市場環境的外部信息,以便研擬策略性的決策。

特性

NancyWendt認為策略信息系統有三個特性: (1)策略信息系統能顯著改變企業績效(performance)
(2)策略信息系統能幫助組織達成策略目標。
(3)策略信息系統會改變組織的作法、競爭方式、或是它與顧客或供貨商交易的方式。

類型

一、競爭系統
競爭性的策略信息系統以信息科技為基礎,提供獨特的服務,或是鎖住客戶或供貨商,以增加企業的競爭力,而獲取市場。通常具有以下二點特性:
1、是由一個企業負責其系統開發,並以改進該企業之競爭力為目的。
2、保密進行,以防競爭者有類似系統而喪失競爭優勢。
二、合作系統
由於企業若能迅速取得與交換可靠的信息,並加以整合運用,就有可能取得競爭優勢,促使產生了另一種類型的策略信息系統,就是合作系統。
合作系統的定義:由二個以上的公司所共享的一套信息系統,它能讓使用者獲取競爭優勢。因此,一般亦稱之為跨組織間信息系統(inter-organizationalinformationsystem;IOS)。
合作系統的特性
1、有合伙人(partners):合作系統至少由二個企業共同開發擁有。
2、著重標準化:標準化能促使IOS發展,針對某一交易夥伴而開發的IOS,若能標準化,就能引用到其它的交易夥伴,進而分攤了IOS的建立成本。其中以資料標準與傳輸標準最為重要。
3、強調教育建立IOS阻礙往往不是科技,而在於合作對象不認識該信息科技,而需加以教育。
4、有第三者介入所謂第三者是指IOS合伙人以外的機構,第三者提供下列的服務:
A、教育訓練。
B、發展與維護資料與數據傳輸的標準。
C、提供IOS成員聯繫工作。
5、作業必須同步:參與IOS的成員必須同步作業。例如,成員間用一標準格式作發票交換,若公布了一個新標準,則所有的成員必須同步更換。
6、常需重新評估現存作業步驟:IOS會改變合作雙方原有的作業步驟,不僅縮短了處理的時間,更加速作業步調。
7、技術不是主要的問題:IOS主要的挑戰是建立新的電子關係(buildingthenewelectronicrelationships),必須重新評估目前的作業步驟,並教育各階層員工。
8、不能隱密地進行:IOS有很多成員,因此標準化是關鍵,推動標準化不能私自進行,必須參與標準的界定,承諾採用標準,並且必須向可能的合作者作展示。目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供應鏈管理系統。
三、改變組織工作方式之系統
透過改變組織內部工作方式,也能提高組織的競爭力,此為第三類型的策略信息系統。

獲利做法

MaFarlan與Mckenney建議企業採用信息系統以改變其組織結構與管理控制策略,以獲取競爭利益。對於不同的環境,企業有不同的作法:
1、處於競爭激烈的環境,成本導向的企業
作法
採用信息系統以減低人工成本
有效的使用工廠設備
降低存貨水準
2、處於產品分化為主的企業
作法
縮短開發新產品的前置時間
改良產品特性
向客戶提供便利的訂貨方式
尋找策略信息系統機會的途徑

波特的五種競爭力分析

Porter認為產業的競爭態勢由五種競爭者─購買者、供貨商、替代品產業、潛在進入者、同業競爭者共同決定。購買者
當顧客群非常集中,或其購買的量占產業總銷售額的比率很大,或是顧客更換供貨商、替代產品的成本很低時,則購買者的力量相當大,這種狀況下,產業的獲利率不高。
購買者力量的決定因素有:
購買者集中或產商集中
價格/總購買金額
購買量
產品差異化
移轉成本
品牌
購買者信息
品質/績效
向後整合之能力
購買者利潤
替代性產品
決策者報酬
拉力
價格敏感度
企業可由兩方面運用IT,以降低購買者力量:
1、導入轉置成本。增加顧客更換供貨商時的轉置成本。
2、發展顧客信息系統,以找出最適合公司的顧客區隔,進而降低服務顧客的成本,以使利潤最大化。
供貨商
當產業中原料供貨商非常集中;或購買者在獲得信息、購買、協商時需付很高的成本,則可以說,供貨商的力量相當大,此種情況下產業的獲利率亦不高。
供貨商力量的決定因素:
輸入的差異化
移轉成本
輸入對成本和差異化的影響程度
代替品出現
向前整合和向後整合
供貨商集中程度
供貨商要求交貨量
總採購額
企業同樣能利用IT來減低供貨商力量。
替代品產業
替代品使獲利水準降低來自於下列三種情況:
與替代品在價格上的競爭
增加廣告成本以對抗替代品
為對付替代品而進行產品創新
潛在進入者
一旦潛在進入者進入某一產業,此新進入者為攫取市場占有率可能採取削價競爭的滲透策略,使該產業更加競爭,且通常會降低產業一般的獲利水準。尤其當新進入者的目標中與產業現存的企業不一致時,或是沒有現存企業的一些限制時,其破壞力更強。
進入障礙
規模經濟
絕對的成本優勢
專屬的特殊產品
專屬學習曲線
品牌
掌握必要資源
移轉成本
政府政策
資金需求
關稅
通路
進入障礙(entrybarriers)與進入延遲(entrydeterrents)是一產業能夠成功地將潛在進入者排拒門外的兩個要點。用在產業中的關鍵成功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CSF)上會更加有效。
同業競爭者
產業的競爭情況可以從非常激烈的游擊戰式(guerillawarfare)到非常愜意的鄉村俱樂部(countryclub);然而太過激烈的競爭,容易導致削價競爭,造成一家贏,整個產業確輸的結果。
競爭者的決定因素
產業成長
集中和平衡
固定成本/附加價值
信息複雜度
間歇性的產能過剩
競爭者變化度
產品差異化
公司權益
品牌
出離障礙
移轉成本
企業可運用信息科技支持的資料(ITsupporteddata)、採用信息科技分配通路、產業中潛在信息科技的聯結以改善本身的競爭態勢及整體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