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答蘇武書1
子卿足下2:
勤宣令德3,策名清時4,榮問休暢5,幸甚,幸甚!
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6懷想,能不依依7!昔者不遺8,遠辱還答,慰誨勤勤9,有逾骨肉,陵雖不敏10,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11,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12,韋韝毳幕13,以御風雨;膻肉酪漿14,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15為歡?胡地玄16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17。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18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19;妻子無辜,並為鯨鯢20;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21之俗,違棄君親22之恩,長為蠻夷23之域,傷已24!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25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26。每一念至,忽然27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28,顧29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30足增羞,故每攘臂31忍辱,輒復苟活32。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33,來相勸勉。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34!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35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36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37,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38,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39,滅跡掃塵40,斬其梟帥41。使三軍42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43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44。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45精兵,強逾十萬,單于46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47,步馬之勢又甚懸絕48。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49,決命爭首50。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51。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52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53。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54!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55。而賊臣56教之,遂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於平城57。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58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59哉?而執事者云云60,苟61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62?寧63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64。故欲如前書之言65,報恩於國主66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67,滅名不如報德也68。昔范蠡69不殉會稽之恥,曹沫70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何圖71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72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73。”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74乎!昔蕭、樊囚縶75,韓、彭菹醢76,晁錯受戮77,周魏見辜78;其餘佐命79立功之士,賈誼亞夫80之徒,皆信命世之才81,抱將相之具82,而受小人之讒,並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83,誰不為之痛心哉!陵先將軍84,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85之意,剄身絕域之表86。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87而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且足下昔以腳踏車之使88,適萬乘之虜89,遭時不遇90,至於伏劍不顧91;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92;丁年93奉使,皓首94而歸;老母終堂95,生妻去帷96。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97之人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98,受千乘之賞99。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100,無尺土之封加101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102,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103。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且漢厚誅陵以不死104,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105,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106”陵誠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107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108,還向北闕109,使刀筆之吏110弄其文墨邪?願足下勿復望111陵。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112,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113,勉事聖君。足下胤子無恙114,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115,復惠德音。李陵頓首11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蘇武(公元前140-公元前60年):漢
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字子卿。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以
中郎將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單于脅迫其投降,蘇武不屈,被徙至北海(今貝加爾湖)以牧公羊,俟羊產子乃釋放。蘇武齧雪食草籽,持漢節牧羊十九年,節旄盡落。昭帝即位,與匈奴和親,蘇武得歸,拜官典屬國;宜帝時賜爵關內侯,並圖其形於麒麟閣。書:信。
2.足下:對人的敬稱,意謂不敢直指對方,只望對方足下侍從人等來轉達。
3.勤宜令德:努力發揚美德。
4.策名:出仕,作官;古時士人出仕,把姓名登記在官府的簡策上,稱為策名。清時:謂太平盛世。
5.榮問:好名聲。問,通“聞”。休暢:美善順暢。
6.望風:想望風采,自遠處瞻望其人。
7.依依:戀戀不捨。
8.遺:棄。
9.勤勤:殷勤。
10.不敏:不才。自謙之詞。
11.窮困:困窘。
12.異類:對少數民族的蔑稱。
13.韋韝(gōu):革制袖套,用以束衣袖,射箭或操作時用之。毳(cuì)幕:氈帳。
14.膻(shān):羊臊味。酪漿:牲畜的乳漿。
15.誰與:即“與誰”。
16.玄:黑色。
17.胡笳:古時胡人吹奏的管樂器。互動:互相應和,此起彼伏。
18.邊聲:胡笳、馬嘶等邊塞之聲。
19.臨年:垂老之年。戮:殺。
20.妻子:妻子兒女。為鯨鯢(jīng ní):指被誅戮。
21.無知:愚昧。
22.親:指父母。
23.蠻夷:古代稱南方、東方少數民族為蠻、夷,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24.已:同“矣”。
25.戎狄:古代對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26.孤負:猶言辜負。區區:誠摯貌。
27.忽然:立時。
28.見:通“現”。
29.顧:不過,但是。
30.適:正好。
31.攘(rǎng)臂:捋袖伸臂,表示發怒。
32.輒(zhé):即、就。苟活:苟且生存。
33.以:而。不入耳:不中聽。
34.忉怛(dāo dá):悲痛。
35.書:信。
36.先帝:指漢武帝。
37.絕域:極遠的地方,當時指匈奴。
38.策:鞭策,這裡指指揮。羈:馬籠頭。
39.奔:指逃兵。北:指戰敗者。
40.滅跡掃塵:消除腳印,清掃灰塵。比喻殺傷之易。
41.梟帥:驍勇的將領。
42.三軍:軍隊的通稱。
43.希:通“稀”,少。
44.此時功難堪:言此時功大,不可勝比。堪,勝也。
45.練:通“揀”,選擇。
46.單(chán)於:匈奴君長的稱號。
47.相如:相及,相比。
48.懸絕:差別極大。
49.扶乘創(chuāng)痛:意為按住傷,忍著痛。創,傷。
50.爭首:爭先。
51.扶病:帶著病。扶,支撐。任:堪,勝。干戈:泛指兵器。
52.兵:兵器。
53.爭為先登:猶言爭著往上沖。
54.飲血:血淚入口,猶言飲泣,形容極度悲痛。
55.引還:引兵回去。
56.賊臣:指李陵的軍侯管敢,因受罰叛逃匈奴,將李陵軍中的重要秘密告訴了匈奴人。
57.高帝:漢高祖劉邦。平城:古縣名,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東。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韓王信與匈奴勾結謀反,高祖親征至平城,被匈奴人圍困七天,後聽從謀臣之計脫險。
58.僅乃:只是才。
59.為力:指有所作為。
60.執事者:各部門的專職人員,百官。云云:謂議論紛紛。
61.苟:隨便。
62.偷生:苟且生存。惜:吝,捨不得。
63.寧:豈,難道。
64.有所為:這裡指有目的、有原因。
65.前書:前一次信。
66.國主:猶主上。
67.誠:確實。虛死:徒勞無益地死。立節:樹立名節。
68.滅:磨滅。
69.范蠡(lǐ):春秋楚宛(今河南南陽)人,字少伯,為越大夫。吳國攻破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今浙江紹興東南),范蠡輔越王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終滅吳國。後因越王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安樂,前往齊國,改名鴟夷子皮居定陶經商,稱陶朱公。
70.曹沬(mèi):春秋時魯國武士,齊魯交鋒,魯三戰三敗後齊魯國君相會於柯(在今山東陽穀東),曹沬劫持齊桓公,使訂立退還魯國領土的盟約。
71.圖:意料。
72.椎(chuí):通“捶”,捶擊。
73.薄:不厚道,不寬厚。
74.云爾:這樣說。
75.蕭:蕭何(?-公元前193年),沛縣(今屬江蘇)人,漢開國重臣之一,任相國,封贊侯。因勸高祖開放上林苑空地給百姓耕種,觸怒高祖,被逮捕入獄,經大臣相救獲釋。樊:樊噲,漢初功臣,封舞陽侯,因被誣告同呂后結謀殺趙王如意被捕,後被呂后釋放。囚縶:拘禁。
76.韓:韓信,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漢開國重臣之。因被告勾結陳稀謀反為呂后逮捕,斬於長樂宮鐘室,夷滅三族。彭:彭越,漢初功臣,封梁王,因被告謀反為高祖所殺,夷滅三族。菹醢:剁成肉醬。
77.戮(lù):殺。
78.周:周勃。魏:魏其侯竇嬰。辜:罪。
79.佐命:古代帝王建立王朝,自謂承天受命,故稱輔佐之臣為佐命。
80.亞夫:周勃子周亞夫,西漢名將,善治軍,文帝時任河內守,駐防細柳,景帝時任太尉,繼平七國之亂,升丞相。因兒子私買御物入獄,絕食而死。
81.信:誠,實在、命世:著名於當世。
82.具:才能,才具。
83.遐(xiá)舉:遠行,這裡指死亡。
84.陵先將軍:指已故漢代名將
李廣,李陵祖父。初任散騎常侍,景帝、武帝時任隴西和右北平等郡太守,匈奴畏之,稱“飛將軍”。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廣隨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因行軍途中迷路,受責自殺。
85.貴臣:指大將軍衛青。衛青本姓鄭,以問母姊得幸武帝為皇后,遂冒姓衛。
86.剄(jǐng):用刀割脖子。表:外。
87.負戟:扛戟。戟,古代一種兵器。
88.腳踏車之使:一輛車子的使者,謂從行的人很少。
89.適:到……去。
90.遭時:遇時。不遇:不順。
91.伏劍:用劍自殺。蘇武奉使入匈奴,衛律欲使之降,武謂屈節辱命,無面目以歸漢,乃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而抱持武,武氣絕半日方復息,於是徙之北海上無人之處。
92.幾:幾乎。朔北:北方,謂匈奴地域。
93.丁年:壯年,成丁之年。
94.皓首:白頭,指年老。蘇武留匈奴歷十九年。
95.終堂:謂死。
96.去帷:離開帷帳,指改嫁。
97.蠻貊(mò):泛指四方少數民族,這裡指匈奴。
98.茅土:指受封為王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壇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諸侯時,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壇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稱為茅土,給受封者在封國內立社。薦:舉用。
99.千乘:指諸侯國,古諸侯大國地方百里,兵車千乘,稱千乘之國。
100.典屬國:秦始置漢沿秦制,掌管民族交往的事務。
101.加:施於。
102.萬戶侯:食邑萬戶的侯。
103.廊廟:猶廟堂,指朝廷。宰:輔佐國君統治國家的最高官吏,這裡泛指高官。
104.厚:重。誅:求,懲罰。
105.孤恩:即辜恩,負恩。
106.“雖忠不烈”句:即使忠而不能盡節,也要視死如歸。
107.眷眷:懷念。
108.稽顙(qǐ sǎng):古代居父母之喪時跪拜賓客之禮,以額觸地,表示極度悲痛、後亦用於請罪
109.北闕:古宮殿北面的門樓,是大臣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的地方,這裡是朝廷的別稱
110.刀筆之吏:主辦文案的官吏,這裡指獄吏。
111.望:期望。
112.殊:斷絕。
113.幸:希望。故人:指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和任立政。霍光與上官桀乃輔佐昭帝的大臣,曾派李陵老友任立政去匈奴召李陵,李陵不肯歸。
114.胤(yìn)子:嗣子。是蘇武在匈奴時與匈奴女子所生,名通國。
115.時:常常。因:依靠。惠:賜。德音:善言。
116.頓首:叩頭,古時常用於書信開頭或結尾,向對方表示敬意。
白話譯文
子卿足下:
您辛勤地宣揚美德,在太平盛世當官,美名流傳於四方,真是值得慶幸啊!
我流落在遠方異國,這是前人所感悲痛的。遙望南方,懷念故人,怎能不滿含深情?以前承蒙您不棄,從遠處賜給我回音,殷勤地安慰、教誨,超過了骨肉之情。我雖然愚鈍,又怎能不感慨萬端?
我從投降以來,身處艱難困境,一人獨坐,愁悶苦惱。整天看不見別的,只見到些異族之人。我戴不慣皮袖套,住不慣氈幕,也只能靠它們來抵禦風雨;吃不慣腥羶的肉,喝不慣乳漿,也只能用它們來充飢解渴。眼看四周,有誰能一起談笑歡樂呢?胡地結著厚厚的堅冰,邊塞上的土被凍得裂開,只聽見悲慘淒涼的風聲。深秋九月,塞外草木凋零,夜晚不能入睡,側耳傾聽,胡笳聲此起彼伏,牧馬悲哀地嘶叫,樂曲聲和嘶鳴聲相混,在邊塞的四面響起。清晨坐起來聽著這些聲音,不知不覺地流下淚水。唉,子卿,我難道是鐵石心腸,能不悲傷?
同您分別以後,更加無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還被殺戮;妻子、兒女們是無罪的,也一起慘遭殺害。我自己辜負了國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憐。您回國後享受榮譽,我留此地蒙受羞辱。這是命中注定,有什麼辦法?我出身於講究禮義的國家,卻進入對禮義茫然無知的社會。背棄了國君和雙親的恩德,終身居住在蠻夷的區域,真是傷心極了!讓先父的後代,變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與匈奴作戰中功大罪小,卻沒有受到公正的評價,辜負了我微小的誠意,每當想到這裡,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對生存的留戀。我不難刺心來表白自己,自刎來顯示志向,但國家對我已經恩斷義絕,自殺毫無益處,只會增加羞辱。因此常常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周圍的人,見我這樣,用不中聽的話來勸告勉勵,可是,異國的快樂,只能令人悲傷,增加憂愁罷了。
唉,子卿!人們的相互了解,貴在相互知心。前一封信匆忙寫成,沒有能夠充分表達我的心情,所以再作簡略敘述。從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遠方。五員將領迷失道路,我單獨與匈奴軍遭遇作戰,攜帶著供征戰萬里的糧草,率領著徒步行軍的部隊;出了國境,進入強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對付十萬敵軍;指揮疲敝不堪的隊伍,抵擋養精蓄銳的馬隊。但是,我軍依然斬敵將,拔敵旗,追逐敗逃之敵。在肅清殘敵時,我斬殺其驍勇將領,使我全軍將士,都能視死如歸。我沒有什麼能耐,很少擔當重任,內心暗以為,此時的戰功,是其他情況下所難以相比的了。
匈奴兵敗後,全國軍事動員,又挑選出十萬多精兵。單于親臨陣前,指揮對我軍的合圍。我軍與敵軍的形勢已不相稱,步兵與馬隊的力量更加懸殊。疲兵再戰,一人要敵千人,但仍然帶傷忍痛,奮勇爭先。陣亡與受傷的士兵遍地都是,我身邊剩下的不滿百人,而且都傷痕累累,無法持穩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傷和輕傷的士兵都一躍而起,拿起兵器殺向敵人,迫使敵騎逃奔。兵器耗盡,箭也射完,手無寸鐵,還是光著頭高呼殺敵,爭著衝上前去。在這時刻,天地好像為我震怒,戰士感奮地為我飲泣。單于認為不可能再俘獲我,便打算引軍班師,不料叛逃的邪臣管敢出賣軍情,於是使得單于重新對我作戰,而我終於未能免於失敗。
以前高皇帝率領三十萬大軍,被匈奴圍困在平城。那時,軍中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而還是七天斷糧,只不過勉強脫身而已。何況像我這樣的人,難道就容易有所作為嗎?而當權者卻議論紛紛,一味怨責我未能以死殉國。不過我未以死殉國,確是罪過;但您看我難道是貪生怕死的小人嗎?又哪裡會有背離君親、拋棄妻兒卻反而以為對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為想有所作為。本來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說的那樣,要向皇上報恩啊。實在因為徒然死去不如樹立名節,身死名滅不如報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會稽山投降之恥而殉國,曹沫不因三戰三敗之辱而自殺,終於,范蠡為越王勾踐報了仇,曹沫為魯國雪了恥。我這一點赤誠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們的作為。哪裡料到志向沒有實現,怨責之聲已四起;計畫尚未實行,親人作刀下之鬼,這就是我面對蒼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您又說道:“漢朝給功臣的待遇並不菲薄。”您是漢朝之臣,怎能不說這種話?可是,以前蕭何、樊噲被拘捕囚禁,韓信、彭越被剁成肉醬,晁錯被殺,周勃、魏其侯被判罪處刑。其餘輔助漢室立下功勞的人士,如賈誼、周亞夫等人,都確實是當時傑出的人才,具備擔任將相的能力,卻遭受小人的誹謗,他們都受迫害、屈辱,其事業也告失敗。最終使有才之人遭到詆毀,才能無法施展。他們二人的遭遇,誰不為之痛心呢?我已故的祖父李廣,身任將軍,其功績略謀蓋天地,忠義勇氣冠於全軍,只是因為不屑迎合當朝權貴的心意,結果在邊遠的疆場自殺身亡。這就是功臣義士手持兵刃嘆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說待遇“不薄”呢?您過去憑著腳踏車出使到擁有強兵的敵國,逢上時運不佳,竟至伏劍自刎也不在乎;顛沛流離,含辛茹苦,差點死在北方的荒野。壯年時奉命出使,滿頭白髮而歸,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離去。這是天下很少聽到的,古今所沒有的遭遇。異族未開化的人,尚且還稱讚您的節氣,何況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認為您應當享受封領地、賞千乘的諸侯待遇。可是,聽說您回國後,賞賜不過二百萬,封官不過典屬國之職,並沒有一尺土的封賞,來獎勵您多年來對國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殺人才的朝臣,都成了萬戶侯;皇親國戚或奉迎拍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權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還有什麼希望呢?像這樣,漢朝因為我未能死節而施以嚴厲的懲罰,您堅貞守節又只給予微薄的獎賞,要想叫遠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這實在是難以辦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這事卻不覺得後悔。我雖然辜負了漢朝的恩情,漢朝也虧對了我的功德。前人說過這樣的話:“即使忠誠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視死如歸。”但如果我能夠安心死節,皇上難道就能對我有眷顧之情嗎?男子漢活著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讓他埋葬在異族之中吧,誰還能再彎腰下拜,回到漢廷,聽憑那幫刀筆吏舞文弄墨、隨意發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著我歸漢了。
唉,子卿!還有什麼話可說?相隔萬里之遙,人的身份不同,人生道路也迥然相異。活著時是另一世間的人,死後便成了異國鬼魂。我和您永訣,生死都不得相見了。請代向老朋友們致意,希望他們勉力事奉聖明的君主。您的公子很好,不要掛念。願您努力自愛,更盼您時常依託北風的方便不斷給我來信。李陵頓首。
創作背景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以中郎將出使匈奴被扣。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廣利率軍伐匈奴右賢王,漢武帝召李陵負責輜重。李陵請求自率一軍,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為其後援,而路博德按兵不動,致使李陵帶著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對數十倍於己方的敵軍。苦戰之後,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無援的軍情,單于於是集中兵力圍攻,李陵兵盡糧絕,北面受虜。降匈奴後,曾與被匈奴扣留的蘇武數次相見。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蘇武留匈奴十九年後歸漢,反過來又替漢帝屢召李陵歸漢。李陵寫給蘇武的這封信,就是李陵收到蘇武的一封勸歸信後,寫給蘇武的一封覆信。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在這封信中,李陵通過蘇武和自己一家在抗擊匈奴鬥爭中的不幸遭遇,聲淚俱下地控訴了漢朝最高統治者對捨生忘死的抗擊奴的將士的“負德”行為,揭露了漢朝皇帝的自私、殘忍、忘恩負義。令兩千多年後的讀者讀了這封信後,也不能不對漢朝最高統治者切齒。
信的開頭,作者用了兩個小段,簡單地禮貌性的寒暄之後,從第三段便轉入了血淚控訴的正題。
在三、四自然段中,李陵概略地寫了自己降匈奴以來悲痛愁苦的心情:首先是孤獨感使他痛苦不堪。他降匈奴以來,舉目無親,終日所見都是異類。其次是胡地的惡劣生活環境,使他愁苦不已:御風雨的是“毳幕”,充饑渴的是膻肉酪漿。玄冰、裂土,蕭條的悲風,互動的胡茄,悲鳴的牧馬,都使他不覺淚下。再次是懷念因為自己降匈奴而臨年被戮的老母,並為鯨鯢的妻子,再加上有家不能歸的思鄉之情都時時煎熬著他,使他痛苦不已。
在第五自然段中,李陵較詳細地敘說了自己迫不得已才降匈奴的過程:漢武帝派兵出擊匈奴,本是人多勢眾,但是李廣利、公孫敖等五將卻莫名其妙地“失道”了,只有李陵一人率步卒五千出征絕域,李陵以五千之眾對匈奴的十萬騎兵。在雙方勢力相差極為懸殊的情況下,李陵率領的漢軍將士仍“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這是非常壯烈。
匈奴為了挽回敗局,又組織了更大的反攻:“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即使在這樣強大的敵人面前,李陵所帶的疲兵,仍“一以當千”,仍“扶乘創痛,決命爭首”。戰鬥到最後階段,李陵帶領的漢軍只剩下不滿百的扶病將士時,只要李陵振臂一呼,扶創之兵仍皆奮起,舉刃指虜。到了兵盡矢絕之時,還要“徒首奮呼,爭為登先”。面對這不怕死的漢軍,匈奴甚至懷疑漢軍設有伏兵,不敢冒然出擊。只在賊臣管敢投敵,向匈奴泄露了漢軍的真實情況後,匈奴才敢圍殲不滿百的疲弊傷殘漢軍,李陵的被俘也就勢不可免了。
在六、七自然段中,李陵據理反駁了某些執事者埋怨李陵兵敗時不殺身成仁的荒謬指責。這部分的開頭,李陵就講了一個人人皆知的淺顯道理:勝敗乃兵家常事。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李陵列舉了漢高祖七年,高皇帝帶著三十萬大軍,軍中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在平城仍被匈奴包圍,全軍將士猶七日不得食。言外之意我李陵兵敗被俘也在常理之中。接著李陵以悲憤的心情敘說了自己兵敗不殺身成仁的根本原因是要有所為,要尋機報恩於國主耳,並非某些當事者所指責的那樣,自己兵敗不死是因為偷生、惜死。李陵認為: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李陵又用歷史上的范蠡和曹沫為例,指出他們在兵敗受辱之時,並沒有殺身成仁,一死了事,而是忍辱負重,發憤圖強,尋找為國效力的時機,他們終於青史留名。但李陵為漢王朝忍辱負重換來的卻是“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這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漢朝最高統治者對赴湯蹈火的將士是殘忍和無情的,這就不能不使李陵仰天椎心而泣血了。
李陵在八、九、十段中,反駁了蘇武所謂的“漢對功臣不薄”的虛假說教。漢帝對功臣是厚是薄,李陵用三個事實來具體說明。一是用在漢朝發展史上做出重大貢獻的一些功臣的可悲下場來說明漢朝最高統治者的薄情行為:蕭何、樊噲、韓信、彭越、晁錯、周勃父子、魏其侯竇嬰、賈誼都有傑出的“命世之才,將相之具”,他們都為漢朝的生存與發展竭盡忠誠。他們只因為受小人之讒,都受到了禍敗之辱,甚至很多人死無葬身之地。二是用自己先祖父李廣的下場說明漢君的負德行為:飛將軍李廣參加了漢朝對匈奴的七十餘場戰爭,使敵人聞聲喪膽,為保衛漢王朝的邊境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只因失去了權貴衛青等人的歡心,最後不得不自戮於異域。三是用蘇武本身的經歷說明漢君對功臣的薄情:蘇武“丁年奉使,皓首而歸”。在匈奴的十九年,過著“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的悲慘生活,這十九年使“老母終堂,生妻去帷”。照常理,像蘇武這樣的功臣歸國後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但蘇武歸漢後無尺土之封,只賜錢兩百萬,位不過賞了個負責民族事務的典屬國小官。和蘇武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漢主使一些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李陵通過以上三個事例,再形象不過地說明漢君對功臣不但不是不薄,而且是既兇殘,又無情無義。
信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既明了地表達了與漢王朝絕決的態度,又表達了對朋友的深切懷念之情。
這封信在寫作上也有很多特點。如結構嚴密,說理透徹,感情濃郁,都使文章具有了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信中戰鬥場面寫得有聲有色,是要說明當時因為雙方兵力懸殊,己方將帥的不顧大局,以及後來武帝處置失當(誅殺李陵全家),所以,他的投降完全是出於不得已,進而使讀者產生同情;此外,多次使用強烈對比,如身處異域而懷念故土,以寡兵深入眾敵而浴血奮戰,蘇武持節榮歸而他居人籬下,由此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另外,信中作者對四字句的運用嫻熟至極,對情景交融的寫法不禁令人拍案叫絕。“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寢,側耳遠聽,牧馬悲鳴,呼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時因北風,復惠德音”等,這完全是文字的絕妙組合,極其貼切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複雜情懷。
名家點評
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金聖歎《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八:“相其筆墨之際,真是蓋世英傑之士,身被至痛,銜之甚深,一旦更不能自含忍,於是開喉放聲,平吐一場。看其段段精神,筆筆飛舞,除少卿自己,實乃更無餘人可以代筆。昔人或疑其偽作,此大非也。”
清代文學家
吳楚材、
吳調侯《
古文觀止》卷六:“一以自白心事,一以咎漢負功。文情感憤壯烈,幾於動風雨而泣鬼神。除子卿自己,更無餘人可以代作,蘇子瞻謂齊梁小兒為之,未免大言欺人。”
清代文人
儲欣《古文菁華錄》卷二十:“前敘己功,後憤漢薄,哀怨靡靡。東坡先生斥為偽作。良然。大抵讀古人文字,當思之於神氣骨力之間,則真偽立辨。更以時代參之,百不失一矣。西漢文,雖麗如鄒、枚,質於蒼厚,時代使然也。此書流利,反不如鄒、枚之俳,而的然知其偽者其神氣骨力非也。偽為之者,蘇公謂齊梁間人,余謂齊梁浮脆已極,又不能到此,當是東漢魏晉間人為之。亦於神氣骨力,定其時代耳。又其機調,最利舉業,存之。”
清代名士
余誠《
古文釋義新編》卷六:”陵之降虜,罪當族矣。漢誤族陵家,雖未免過當然,正未可謂為負陵也。蓋既已降虜,陵已負漢,漢之誅陵母妻,罪狀縱或不實,要非妄加無罪人可比,況陵所云報恩國主,不但勢所難能,亦恐原無此意。書中洗冤處,蓋屬能詞。然說來生氣勃勃,兼之行文有法度,最足以啟發後學性靈,故錄之,或曰六朝人擬作。”
明代文學家
江盈科《
江盈科集》:“情真語真,悲壯激悲。千古而下,令人一讀一淚。蘇長公乃謂齊梁小兒戲為之,未免英雄欺人。夫此篇,豈但齊梁人不能為,即索諸長公集中,恐亦難輕比擬。”
現代詩人李文興《淺吟低唱:李文興詩集》:“讀李陵《答蘇武書》有感——字字血淚一腔屈,句句怨憤滿篇悲。功臣義士負戟嘆,長天萬古寒雪飛。”
現代作家、書法家
顧隨《
顧隨全集》卷七:“李陵《答蘇武書》,十足是苦,又有一點辯白,而病亦在此。人與人之間原用不著辯白,相信好了,不相信活該。以悲苦心情寫辯白言辭,所得是憤慨。此文之首段、二段一連敘出七個“悲”字,第二段更有“陵獨何心,能不悲哉”一語,自己說出悲來,讀者更須於其中咀嚼出苦味,方不負此文章。李陵“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亦寫得好。感人之微妙,莫過於聲。”
作者簡介
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西漢
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 人,名將李廣之孫,少為侍中建章監,善於騎射,愛護士卒,很有美名。後任騎都尉,在酒泉、張掖練兵防備匈奴。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步卒五千,深人匈奴,以少擊眾,力盡而降。後來漢武帝誅滅了他的家族,李陵於是留在匈奴。單于將女兒嫁給她,立他為右校王。他在匈奴生活了二十餘年,直至病死。 李陵被認為是五言詩創始者之一:“其五言,周時已見濫觴,及乎成篇,則始於李陵、蘇武二子。” 杜甫稱“李陵蘇武是吾師”,蘇軾稱“蘇李之天成”,對李陵作品的怨憤深沉、自然天成都有激賞。
作品爭議
對於此文,宋代蘇軾等人認為是後人偽作,非李陵所寫。建國後所出的《中國文學史》都對李陵為此文作者不予承認,甚至不予齒及。但仔細研究前代和“五四”後的學者提出的否定此文為李陵所作的證據,實都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