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胡傳論台灣海防書》是邵作舟所著作品,出自於《馬建忠 邵作舟 陳虬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胡傳論台灣海防書
- 作者: 邵作舟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馬建忠 邵作舟 陳虬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收錄,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鐵華仁長兄大人執事:
月初,虎兄處交下購惠台灣地圖一部,拜領之際,慚感莫名。旋奉手書籍審東渡後藎履安和,經涉山海數千里,蠻煙瘴雨動輒中人而無纖芥之患,固由尊體素強,然冥漠之中亦若有隱相之者。展誦數四,怍至難言。承示台灣之撫番與瓊州之撫黎,名是實非,如出一轍。尊意欲汰防軍而治水師,內為息民之謀而外為固圉之計,此正魏默深所謂古今奇策,必與庸論相反者,非胸羅宙合而又親臨其地、洞見其情者焉能及此?然天下事發之固難,收之亦復不易,珠崖之捐,輪台之悔,察幾致決,智勇兼全,而固難望之於常人也,獨是水師之創正未易言。
弟在津十載,北洋創興海軍目所親見,近館精台議兵籌餉,日與海軍從事討論西制粗悉崖略。蓋海軍之設,必有鐵艦、鋼快船以為戰,炮艦以為守,練船以儲人才,運船以利轉輸,又當有雷艇以佐其進攻,炮台、雷營以助其退保,有船塢以利其修,有機器局、船械局以儲其械,始能成軍與敵爭鋒,曠日持久而不可敗,一有不具,則如五官之偶缺而即不可以為用焉。一鐵艦之成費當百五十萬金,一快船費當百萬,炮艦二十餘萬;練運船,船當十餘萬,而船塢之至少者費當百餘萬,機器諸局亦數十萬。北洋經營十六七年矣,勝敵之效茫如捕風,而艦艇塢局營壘之屬已二千餘萬於此,而歲餉之需二百餘萬者尚不在其中,此殆非他省之力所能具也。台灣苟治水師,從其至簡者而言,亦當有鐵艦一艘、鋼快二艘、雷艇二艘、練船運船各一,又小輪艇三四艘,乃可成為一隊,鋼快炮力不足敵鐵艦,故僅能衝鋒而必有鐵艦以為之主。台灣先有海鏡運船,近復送回北洋。船塢縱不能造,亦當於雞籠或滬尾創一機器小廠,外為炮台泊岸以設之,約計其費,至省當在六七百萬金以外,此資本也。另歲餉及雜用,每年又當需三十餘萬。非獨台灣之力難遽及此,而愚慮抑更有進者。之效已可睹矣,台灣人才未必過於北洋,使竭十載之力,糜巨萬之餉,一旦有事終不能戰;若前者馬尾、鎮海之為則其震全局而渙人心者,患乃甚於無船無炮,亦安用此紛紛為也。以鄙見論之,台雖四面邊海,而兵輪之足以逞者,不過數處。每處有新式炮台二三座、水雷一二營,別有陸軍以助之,宜可自守。一炮台約費十餘萬,一雷營之設約費萬餘,全台三四處,不過百萬,以汰防之費轉而事此,期以三載,可告成功。歲餉既大省,則築台設營之後,以其所余,徐為增置炮艦快船之舉,亦未嘗不可也。閩台兩省勢本唇齒,自師船殲於馬尾後,至今不增一艦,有識寒心,誠欲為大局計,似宜合閩台為一,共成水師一軍,舉所謂六七百萬者分年以籌之,就閩廠成基以備修船,有事則游奕邀擊於閩台之間,而東入台北,西入閩廈,以為休息歸宿之地。水師任戰,閩台任守,苟兵精食足而將得其人,敵勢雖強,當可支拄。特恐無心,精力果識,漸見遠之臣,以圖之事權,不專思威,不恰志睽,勢渙畛域。橫分說雖可行,亦僅徒託空言耳。迂疏之論,無當事理,偶承詢及,遂敬妄陳,幸勿為外人道及。【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收錄
本書收錄能夠反映馬建忠、邵作舟、陳虬三人思想的代表性論著。馬建忠部分,分別為《適可齋記言》、《適可齋記行》、《法國海軍職要》、《法律探原》、《藝學統纂》等,旨在展現作者為了中國的獨立富強,站在時代前列、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活動軌跡,及其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維新思想。邵作舟部分, 收錄其政論代表作《邵氏危言》,書中對君主專制制度、官僚制度之批判入木三分,為同時代此類論著之代表;首次刊布的《公理凡》,其內容旨在打通自然、社會與人文學問邊界,探究萬事萬物公理,為一部有待深入解讀的哲學奇書;《論文八則》系總結我國古文創作歷史與手法的文章學力作。陳虬部分,選錄《蟄廬診錄》、《治平三議》、《經世博議》、《救時要議》、《報國錄》等專著以及文章、書函、詩歌等,展現作者改良社會、濟世救國、革新教育、發揚中醫傳統、造福地方的貢獻與情懷;《求志社記》則展現作者進行社會烏托邦實驗的過程。
作者簡介
本書是晚清三位思想家的論著選編。三人生活時段基本相同,所處時代、社會巨觀環境相同,變法思想亦多有相同或相通之處。馬、邵、陳三人都沒有很高的科舉功名,都沒有很高的政治與社會地位,但都相當了解社會弊端,關心國運民瘼,思想敏銳,究心新學,疾呼變法維新。馬建忠(1845-1900)是早期啟蒙思想家、洋務活動家、語言學家。他早年受教於教會學校,後留學法國,主修法律,為其時留歐學子之翹楚;回國後成為李鴻章的得力洋務干將,參與、主持了洋務派舉辦的許多重要經濟、外交及軍事活動;晚年所著《馬氏文通》,是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學著作。邵作舟(1851-1898)久參北洋幕府,究心於當世之務,於政治、哲學、經濟、軍事、輿地、水利、鐵道、音韻、文章學等領域多有建樹和創見,1887年寫成近世“危言”第一書,其後又主筆了改良變法第一折,慧舉了中國鐵路第一人。陳虬(1851-1904)久處社會底層,洞悉社會痼疾,提出了內容相當廣泛的變革思想,涉及政治制度、社會組織、軍事防禦等方面,並有一系列革新實踐。其組織的“求志社”是將社會烏托邦思想付諸實踐的嘗試,雖遭忌於時,但在思想史上有重要價值。所創利濟醫學堂為近代第一所新式中醫學堂,所編《利濟教經》是近代最早的新式醫學教科書。編者簡介薛玉琴,女,歷史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後,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及人物研究,出版專著《近代思想前驅者的悲劇角色:馬建忠研究》、《百年家族——馬相伯》等。徐子超,男,1966年畢業於前合肥師範學院中文系。1978年開始蒐集研究績溪及徽州地方志與文史資料至今。1985年起在《江淮論壇》等書刊發表史論,系二輪《績溪縣誌》、《徽墨志》、《績溪教育志》執行主編。1987年開始研究邵作舟。陸燁,男,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上海城市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