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望之》是明代詩人何景明創作的一首詩。這首五律表現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憂慮,也流露了自己的漂泊感傷,同情民間疾苦和個人身世飄零的情懷交融在一起。以詩代信,是古代詩人交往的傳統,寫給至親好友,行文自然真實親切,詩中又多用雙關語,更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答望之
念汝書難達, 登樓望欲迷。
天寒一雁至, 日暮萬行啼。
饑饉饒群盜, 徵求及寡妻。
江湖更搖落, 何處可安棲!
注釋譯文
- 望之:孟洋的字。孟洋信陽(今屬河南)人,是何景明的內弟,又是同年和詩友,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有詩集《有涯集》。
- 望欲迷:視野模糊不清的狀態。
- 一雁至:喻望之來信。
- 萬行啼:雁陣悲鳴,又暗喻無數饑民悲啼。
- “饑饉”二句:意為饑民流離,盜賊猖獗,官府苛捐暴斂,連寡婦也不放過。饑饉,《爾雅》釋,谷不熟為飢,蔬不熟為饉。 這裡代指災荒。徵求,搜刮聚斂。杜甫《又呈吳郎》:“已訴徵求貧到骨,更思戎馬淚沾巾。”
- “江湖”二句:意為草木凋零,社會凋蔽動盪不安,到何處安棲呢。江湖,泛指社會、民間。搖落,動盪、凋落。
創作背景
這是何景明給孟洋(字望之)的答詩。據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孟洋乃何景明“外弟”。這首詩大致作於他罷官流落外地時。前此,望之有書來,故此以詩答之。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此詩反映了當時災荒頻繁。征斂無度,群盜蜂起,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發出“江湖更搖落,何處可安棲”的感嘆。此詩以答人的形式寫,其中“天寒”一聯境界開闊,情思淒清,既透出思人盼信的急切之情,又為下面轉抒憂國憂民情懷作過渡,十分高妙。
詩題為“答望之”,但詩中所涉,除同傷淪落飄泊之外,還引發出民困政亂、百姓無以為生的嚴酷現實。其悲愁感憤、憂深思遠與《歲晏行》一脈貫通,但此詩思致微渺,從容率情,較貼近何景明的俊逸詩風。
首聯“念汝書難達,登樓望欲迷”破題而入,總攬全篇。看似平淡,無甚奇絕驚警,其實“欲造平淡難”,難在淡中有濃,由小入大,意境漸至恢宏。“念汝”小事,但“念”中內蘊極深,有對外弟之念,有對家國之念,“念”而作“書”,書之“難達”,因難達而“登樓”,而“望”之,而“欲迷”。層層遞進,字字翻轉。
當此思緒茫然無可如何之時,忽接望之手書:“天寒一雁至,日暮萬行啼”。“一雁”,既是眼前實景,又兼喻外弟來書。《漢書·蘇武傳》有“帛書系雁足”故事。得來書,故心喜,但黃昏來臨,萬行歸雁哀鳴震天,詩人不由得轉而生悲。這裡的“萬行”,亦眼下實景,卻又兼喻流離失所、迷茫悽惶的百姓。
頸聯承上,直寫啼飢號寒的災民:“饑饉饒群盜,徵求及寡妻”。災荒之年,盜賊驟增;官府又搜刮無度,即使孤苦無依的貧婦也在所難免。
尾聯“江湖更搖落,何處可安棲”。此詩作於深秋,草木凋零,景色寂寥。詩人由百姓苦難聯想到自身遭際,把自己和對方比作飄蕩四方的落葉,淒清,孤寂,高潔自許,尋覓不到一塊可以安身立命一展宏圖之地。這種落寞心境在詩人其他作品如《竹枝詞》中也有所流露:“十二峰頭秋草荒,冷煙寒月過瞿塘。青楓江上孤舟客,不聽猿聲也斷腸。”
《答望之》是抒情短詩。從一己之情寫起,鍥入目之所見,心之所思,蔚為咫尺千里之勢。親情,雁情,民情以及沉積詩人心頭的牢愁鬱勃之情,一一流出。在有限的詩句中程度不同地顯現出構思的多向性、流動美和空間效果。胡應麟對何景明的五律評價甚高,說:“國朝仲默明卿,亦是五言律筏。初學下手,所當並置座右。”(《詩藪·內編卷四》)
何景明的詩歌理論及其創作實踐是一矛盾統一體。不能因為他與李夢陽“卓然以復古自命”,就簡單地將他們歸結為擬古主義了事。即使李夢陽本人,在提倡“摹臨古貼,即太似不嫌”的同時,也發表過“夫詩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真詩乃在民間”等真知灼見(見《詩集自序》)。何景明對李夢陽的修正與補充,更有利於完善復古理論,形成一種神似古人、融冶諸家、自成一體的復古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