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摩訶菩提寺慧天法師書》是唐代玄奘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摩訶菩提寺慧天法師書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玄奘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答摩訶菩提寺慧天法師書
大唐國芻玄奘,謹致書摩訶菩提寺三藏慧天法師足下:乖別稍久,企仰惟深,音寄不通,莫慰傾渴。彼芻法長至,辱書敬承休豫,用增欣悅。又領細白氎兩端,讚頌一夾。來意既厚,寡德愧以無當。悚息悚息,節氣漸和。不知信後體何如也?想融心百家之論,棲慮九部之經。建正法幢,引歸宗之客;擊克勝鼓,挫鍱腹之賓。頡頏王侯之前,抑揚英俊之上,故多歡適也。
玄奘庸弊,氣力已衰,又加念德欽仁,唯豐勞積。昔因遊方在彼,遇矚光儀,曲女城會,又親交論,當對諸王及百千徒眾,定其深淺。此立大乘之旨,彼豎半教之宗,往復之間,詞氣不無高下,務存正理,靡護人情,以此輒生凌觸。會罷之後,尋已豁然,今來使猶傳法師寄申謝悔,何懷固之甚也?法師學富詞清,志堅操遠。阿耨達水,無以比其波瀾;淨末尼珠,不足方其潔。後進儀表,屬在高人,願勖良規,闡揚正法。至如理周言極,無越大乘。意恨法師未為深信,所謂耽玩羊鹿,棄彼白牛;賞愛水精,舍頗胝寶。明明大德,何此惑之滯歟?又壞器之身,浮促難守,宜早發大心,莊嚴正見,勿使臨終,方致嗟悔。
今使還國,謹此代誠,並附片物,蓋欲示酬來意,未足盡其深心也,願知。前還日渡信渡河,失經一馱,今錄名如別,請為附來。餘不能委述。芻玄奘謹呈。
作者簡介
玄奘(600或602~664年)唐初高僧,佛經翻譯家。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13歲出家,玄奘為其法號。苦心研習佛家經典,四處訪師求學。在遊歷及研讀各派理論過程中,他發現疑難甚多,佛經譯本缺乏,屢見舛錯,遂決心西行佛教聖地——天竺求法解惑。於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過玉門關,穿越戰亂不已的邊境,經中亞,進入北印度,跋涉高山雪嶺,荒漠流沙,歷盡艱辛。貞觀十六年(642年)在曲女城(今印度卡諾吉城)舉行的佛學辯證大會上,他為論主,獲譽甚高。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歷時10餘年,行程5萬里。回國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先後主持弘福寺和大慈恩寺的譯場,並修大雁塔,以保存佛經。主持譯經75部、1335卷。授業弟子數千人,成為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創始人。《大唐西域記》一書是他回國後,口述旅行中的豐富見聞,由弟子筆錄而成,是重要的歷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