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張生

《答張生》是唐代女詩人崔鶯鶯(存疑)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少女邀約情人幽會的愛情詩,詩的前兩句寫月、寫風、寫戶半開,點明幽會的地點和時間,暗示半開戶相迎,後兩句寫花影動,玉人來,示意張生跳牆來會。這首詩筆觸生動,構思新巧,語言含蓄,情畫朦朧,表現了鶯鶯對張生和他的求愛允諾隱秘幽微的感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張生
  • 作者:崔鶯鶯(存疑)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 作品別名:明月三五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答張生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待月:等待月色。廂:廂房,正房前面兩旁的房屋。
⑵戶半開:房門半棕組甩掩半開。戶,門。
⑶拂:拂動。
⑷玉人:比喻人的容貌如玉之美。此指張生。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在西廂月色下靜靜等待,微風中的房門邀組半掩半開。
牆上的花影在輕輕晃動。誤認是心上人悄悄來到。

創作背景

崔鶯鶯是唐代元稹撰小說《鶯鶯傳》中之女主人公,但據趙德麟《侯靖錄》卷五《辨正》載:“張生即為元稹之託名,崔鶯鶯亦當系託名。”《鶯鶯傳》實際上是元稹年輕時候的親身經歷。故事中的張生(君瑞)就是元稹自己,而崔鶯鶯也實有其人,故《全唐詩》等書以崔鶯鶯當作真人實錄其詩,而此詩是否為崔鶯鶯所作,存疑,也可能是元稹借其之手所作。《鶯鶯傳》故事中,張生懂催設自見鶯鶯後,幾不自持,行忘止,食忘飽,相思成疾,病在垂危。張生告之鶯鶯侍女紅娘曰:“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鶯鶯傳》)於是托紅娘贈鶯鶯《春詞二首》,鶯鶯遂作此詩以答。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流傳相當廣泛的戀詩。這首詩用生動的筆觸、含蓄的淋項您語言來表現鶯鶯隱秘幽微的感情——對張生的譽套精愛戀,對他求愛的允諾。但表達得如此婉曲,十分符合鶯鶯的思想性格。“待月西廂下”,以輕托重,點明約張生幽會的地點是西廂,時間是月上人靜之後。因是幽會,又是相府小姐,大家閨秀,所以地點、時間,至關重要,清清楚楚點出。這是寫景,又不同於一般詩的寫景,它不是繪景寓情,而是用景傳意,明示地、時。“迎風戶半開”,“迎風”其次“戶半開”為主。“半開”之“門”,是標誌,是暗號,只在“半開”之時,才有幽會之機。以上兩句,用景達意,寫出了幽會的時間、地點、習乃戒囑暗號,構思新巧,用心縝密。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兩個單句,表意為示意張生幽會之法——跳牆而至。煞尾二句,措詞精妙,“花影動”,照應首句的“月”,月光之下,才見花影婆娑,而搖曳的花影是“果”,“玉人”跳牆觸動花枝是“因”。出語委婉含蓄,其意真切明白。有學者認為,此詩二句與三四句用意矛盾、重複。其實不然。之所以有矛盾之說,大約是把“迎風戶半開”的幽會的暗號,誤解為“戶半開”為迎人。實則全詩巧妙地安排了幽會的時間、地點、暗號、辦法,毫無破綻,滴水不漏。就詩而言,自然渾成。
這首詩有著多方面的美。人情美。此詩寫了張生與鶯鶯的戀情,而其情是真情,而不是假情,更非邪惡之情。正因為情真意濃,她才想出了以詩傳情,以詩約會,並設計了實現幽會之舉的辦法。張生在此詩亦是真情的化身,他身為一介書生,深夜赴約,跳牆幽會,若非情真,豈能使然。
整體美。全詩雖則四句,就其意境來說,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若肢解,說首句點明幽會的地點和宙府妹辣時間,次句暗示半開戶相迎,三、四句示意跳牆來會,這樣化整為零理解全詩,妙則妙矣,失於膚淺,詩味也將被沖淡。其實,這是一首有完整而優美的意境的情詩,它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詩的前兩句寫月、寫風,寫戶半開;後兩句則寫花影動,玉人來。這前後兩半上下勾連,密不可分,有月,方有花影;無風,花枝搖動無因;有“戶半開”的暗號,花影動,才是玉人來到。四句小詩,有因有果,有伏有應,絲絲相銜,大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妙。
朦朧美。直接明快,開門見山,是美;隱隱約約,朦朦朧朧,也是美。風格不同,但給人以美的享受,則是一致的。此詩意的表達,情的抒發,是含蓄的,朦朧的。月色朦朧,花影朦朧,人也似藏似露,不見真跡,“迎風戶半開”的“半開”,就是“含而不露”,給全詩添上了一層朦朧的美色。試想再漂亮的房間,如果把門盡敞,不會挑逗起人們的好奇心理;而微風過處,門戶半掩,窈窕淑女隱約其間,也正是一幅縹緲美麗的圖畫。“戶半開”的動人心魄的意境,正是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名家點評

明代鐘惺名媛詩歸》:戶半開,正妙在迎風二字,自然機巧變化耳!非靈細慧黠人安能如此忖量。

作者簡介

崔鶯鶯,字雙文。唐憲宗時永寧尉崔鵬之女。貞元中隨母鄭氏寓居蒲東佛寺。有張生者,與之賦詩贈答,情好甚昵。存詩三首。
整體美。全詩雖則四句,就其意境來說,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若肢解,說首句點明幽會的地點和時間,次句暗示半開戶相迎,三、四句示意跳牆來會,這樣化整為零理解全詩,妙則妙矣,失於膚淺,詩味也將被沖淡。其實,這是一首有完整而優美的意境的情詩,它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詩的前兩句寫月、寫風,寫戶半開;後兩句則寫花影動,玉人來。這前後兩半上下勾連,密不可分,有月,方有花影;無風,花枝搖動無因;有“戶半開”的暗號,花影動,才是玉人來到。四句小詩,有因有果,有伏有應,絲絲相銜,大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妙。
朦朧美。直接明快,開門見山,是美;隱隱約約,朦朦朧朧,也是美。風格不同,但給人以美的享受,則是一致的。此詩意的表達,情的抒發,是含蓄的,朦朧的。月色朦朧,花影朦朧,人也似藏似露,不見真跡,“迎風戶半開”的“半開”,就是“含而不露”,給全詩添上了一層朦朧的美色。試想再漂亮的房間,如果把門盡敞,不會挑逗起人們的好奇心理;而微風過處,門戶半掩,窈窕淑女隱約其間,也正是一幅縹緲美麗的圖畫。“戶半開”的動人心魄的意境,正是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名家點評

明代鐘惺名媛詩歸》:戶半開,正妙在迎風二字,自然機巧變化耳!非靈細慧黠人安能如此忖量。

作者簡介

崔鶯鶯,字雙文。唐憲宗時永寧尉崔鵬之女。貞元中隨母鄭氏寓居蒲東佛寺。有張生者,與之賦詩贈答,情好甚昵。存詩三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