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張副都御史書

《答張副都御史書》是薛福成所著作品,出自於《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張副都御史書
  • 作者:薛福成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幼樵先生中丞閣下:昨奉惠書,敬聆一一。法易政府,寶海撤回,滬上已得電信,此事竟不出去冬拙議第三條所慮之中。蓋法人決計吞越,而仍藉辭欲踐甲戌舊約,固由新易政府。然核計法廷定議濟師,已在滇軍撤退之後。滇軍之退,尚在寶海來議之先。洋人電報,數萬里外瞬息相通。彼既窺吾隱情,自無不圖進取之理。當寶海來議之初,未始非秉其政府之意,迨知吾志不在遠略,則悔其從前之失計,遂並只項察籃寶海撤之,以為翻改前議也。洋人辦事之狡狠,往往如此,似尚不在政府之易與不易也。今籌所以應之之方,則較之往年,更為棘手。往者以剿辦土匪為名,隱作疑兵,彼尚莫測吾計所在。今此意已早為所窺,若再進兵,其勢必至開釁。夫以疲窳弱,萬不可扶之越南;向又不甚歸心中國,而中國至殫全力以殉之,固為非計。然使坐視越南之滅,逡巡而不為之計,且不自為計,今歲越亡,而明年滇、粵告警矣。又事之至可憂者也。竊嘗於萬難設法之中,勉籌應敵,大抵不外三策。今者法人之告我曰:並無與中國為難之意,欲責越南踐甲戌舊約耳。夫越南本屬中國,而私與法盟,有擅許法人通商滇境之約,彼又始終未告中國也。為今之計,莫如仍令滇、粵諸軍,分扎北圻諸省,作欲進趨東京之勢。且告法人曰:中國欲討越南擅立私約之罪耳,非與法為難也。其于越南,則明責其罪,而陰示以保護之意,分導越官曆聘英、德諸國以布疑陣,撫用劉永福以聯指臂。法雖濟師,不過千人以外,而中國勁旅一萬數千,彼且勢孤氣餒,號令不能行於北圻諸省,終無以遂其吞併之謀,與通商霉閥洪之志。久之必仍遣使設辭轉圜,然後見風收帆,相機應付,或仍與寶海所議無甚懸殊而後止,此上策也。滇、粵各軍,分守富良江以北各省,聯絡民團,收用劉櫻兵兆永福等以張嬸白坑照聲勢,仍明告法人以滇境通商非中法條約所有,斷不能允。萬一越南為法所滅,中國即畫江而守,猶得披越地三分之一。而法人戀於滇境之通商,必仍鞏贈埋與中國講解而後罷,此中策也。斂兵入關,聊固吾圉,雖雲嚴申儆備,徒示怯弱而已。雖以餉械稍資劉永福,無異掩耳盜鈴而已。究之越南終為所滅,永福終為所並,而滇、粵邊境亦日以多事,此下策也。以上三策,行之雖稍判難易,而後效則顯然易明。若用上中二策,則為之將帥者,須審於剛柔緩急之機。其申明紀律,奮揚威聲,宜仿虞詡增灶之謀;其堅守不戰,應刪臭變識時,宜仿司馬仲達受員去鍵巾之智。此中籌度,殆非易易也。往者伊犁之役,中國調兵設防,決計翻案,而俄約未受大損;琉球割島分隸一事,幾為日本所紿,迨中外合力,設法轉移,而利益均沾一條,不至為倭人所幸得。自有此兩舉,而中國之經理洋務,大有轉機。越南安危,視乎中國措注之得失,實為中外交涉一大關鍵。然得失愈巨,措注愈難,今欲與強敵相持,挽回全局,則所以伐交伐謀而善其後者,固有無窮曲折。其一切機宜,尚非筆墨所能罄也。初春尚寒,惟為道自愛不宣。福成頓首。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四年,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光緒元年,上疏力陳海防大計,始知名於世。同年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襄助辦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寫洋務思想代表作《籌洋芻議》。十年,授浙江寧紹台道,參與浙東抗法鬥爭。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致力於設立領事,保護華僑。與英國交涉中緬南段劃界事宜。屢遷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滿回國,旋病逝。清廷下旨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編者簡介馬忠文,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等論文。任 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情報系,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參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曾協助許恪儒先生整理《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