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域多利《泰晤士報》記者問

《答域多利<泰晤士報>記者問》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域多利《泰晤士報》記者問
  • 作者:康有為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不日即當轉往倫敦,蓋欲將中國危亡之故陳說於英女皇前,望英皇開導中國西太后,令其勿復死心庇俄,以誤其國。緣俄員東來,屢貢簧惑之言於西後及諸守舊大臣,稱天下之強,莫過於俄。地球上之國,如欲自存,應托俄為保護。故西後信之。
處今日地球上,如不設法拒俄,中國瓜分之禍不遠,俄人亦趾高氣揚,莫可抵當。
余自幼極好讀書,凡觀歷代經史,了不知倦。至去年蒙皇上召見,信心委任。故我每奏雲,凡國必當開新以求進步,如徒守舊,必至於亡。乃皇上信用之深,言之無不聽從。倘由此改革三年,則中國可以全變,十年則中國成一東方強國。
問康君以西後之不悅變法,果是俄國聳之,抑為舊黨所惑?康君答言:二者均生阻力。蓋其所施政策,與俄國所愚滿政府之策相反對,故俄公使等切忌之。至守舊黨人,則因其議聘任客卿以成維新而嫉惡之。然彼等衰謬大臣,老而無能,於開新事實無裨益,自問不能任事,又恐失爵位,故抵死相拒。因是之故,皇上雖信任,而所條陳新政,皆為西後黨所抑而不行。西後行事之不善,難以遍舉,獨如興軍事以御外侮,本切要之事,乃既籌得巨款,而西後不以之整軍實,而轉以修築頤和園。當國帑空虛之際,西後竟不惜有用之財,以供浪費如此。
中國今日維新之機雖窒,然民智已開。待三數年後,必再有人出而持之。在外人觀此時之中國,必不可收拾,然果有豪傑相與振奮為治,未必終不可救。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