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劉方伯書

答劉方伯書

《答劉方伯書》是明代文學家李贄寫給友人的一篇書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劉方伯書
  • 外文名:Answer Liu Fang Boshu
  • 作品別名:焚書·續焚書校釋
  • 作者:李贄
  • 創作年代:萬曆十八年(1590年)
  • 作品出處:焚書·續焚書校釋
  • 文學體裁:書信
作品原文,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此事如饑渴然:飢定思食,渴定思飲。夫天下易嘗有不思食飲之人哉!其所以不食飲者有故矣:病在雜食也。今觀大地眾生,誰不犯是雜食病者。雜食謂何?見小而欲速也,所見在形骸之內,而形骸之外則不見也,所欲在數十世之久,而萬億世數則不欲也。
夫功名富貴,大地眾生所以奉此七尺之身者也,是形骸以內物也,其急宜也。是故終其身役役焉勞此心以奉此身,直至百歲而後止。是百歲之食飲也,凡在百歲之內者所共饑渴而求也。而不知止者猶笑之曰:“是奚足哉!男兒須為子孫立不拔之基,安可以身死而遂止乎?”
於是卜宅而求諸陽,卜地而求諸陰,務圖吉地以履蔭後人,是又數十世之食飲也。凡貪此數十世之食飲者所共饑渴而求也。故或積德於冥冥,或施報於昭昭,其用心至繁至密,其為類至賾至眾。然皆貪此一口無窮茶飯以貽後人耳。而賢者又笑之曰:“此安能久!此又安足雲!
且夫形骸外矣。勞其心以事形骸,智者不為也,況復勞其形骸,以為兒孫作牛馬乎?男兒生世,要當立不朽之名。”是啖名者也。名既其所食啖之物,則饑渴以求之,亦自無所不至矣。
不知名雖長久,要與天壤相敝者也。故天地有盡,則此名亦盡,安得久乎?而達者又笑之曰:“名與身孰親?夫役此心以奉此身,已謂之愚矣,況役此心以求身外之名乎?”然則名不親於身審矣,而乃謂“疾沒世而名不稱”者,又何說也?蓋眾人之病病在好利,賢者之病病在好名。苟不以名誘之,則其言不入。夫惟漸次導之,使令歸實,歸實之後,名亦無有,故曰“夫子善誘”。然顏氏沒而能知夫子之善誘者亡矣,故顏子沒而夫子善誘之術遂窮。
吁!大地眾生惟其見小而欲速,故其所食飲者盡若此止矣,而達者其誰乎?而欲其思孔、顏之食飲者,不亦難乎?故愚謂千載而下,雖有孔子出而善誘之,亦必不能易其所饑渴,以就吾之食飲也。計惟有自飽自歌自飲自舞而已。況如生者,方外託身,離群逃世,而敢呶呶嘵嘵,不知自止,以犯非徒無益而且有禍之戒乎!然則今之自以為孔子而欲誘人使從我者,可笑也。何也?孔子已不能得之於顏子之外也,其誰興饑渴之懷,以與我共食飲乎此也耶!
縱滿盤堆積,極山海之羞,盡龍鳳之髓,跪而獻納,必遭怒遣而訶斥矣。縱或假相承奉,聊一舉筋,即吐穢隨之矣。何者?原非其所食飲之物,自不宜招呼而求以與之共也。然則生孔子之後者,講學終無益矣,雖欲不落髮出家,求方外之友以為伴侶,又可得耶!然則生乎今之世,果終莫與共食飲也歟?誠終莫與共食飲也已!

作品影響

《焚書》、《續焚書》是李贄反對封建傳統思想的力作。書中對儒家和程朱理學的大膽批判所表現的反傳統、反權威、反教條精神,啟迪與鼓舞了當時及後來的進步學者,對人們解放思想,擺脫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而被統治階級視為洪水猛獸。李贄也深知其見解為世所不容,故將著作名之為《焚書》,以後也果然於明清二代多次遭焚燒,但卻是屢焚屢刻,在民間廣為流傳。李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也成為後世之楷模,五四時期進步的思想家把他當作反孔的先驅。"手辟洪蒙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場通身是膽通身識,死後名多道益彰"(馮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詩》),正是對李贄與其思想影響的真實寫照。 《焚書》的鋒芒指向中國數千年來一直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傳統說教,向束縛人們思想的程朱理學提出大膽的懷疑和公開的批判。李贄的書雖遭明清兩代封建統治階級的禁毀,但仍流行不絕。在中國美學史上有獨特的地位。

作者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原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贅,號宏甫,又號卓吾,又別號溫陵曙上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舉人,不應會試。歷任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死在獄中。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