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前脂肪細胞的特徵與定位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徐國恆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筋膜前脂肪細胞的特徵與定位研究
- 項目負責人:徐國恆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脂肪前體細胞可能源自脂肪組織中的血管基質細胞、周細胞、內皮細胞,以及非脂肪組織來源的骨髓造血幹細胞,但後二者存在很大爭議。筋膜是連續分布的結締組織,由大量膠原和彈性纖維組成,含有較多的纖維細胞和少量巨噬細胞、肥大細胞和脂肪細胞。筋膜和脂肪均起源於中胚層。人體內筋膜無處不在,可延伸於脂肪組織中;而脂肪分布廣泛,能填充於筋膜層之間。與人的筋膜不同,大鼠肌肉筋膜幾乎不含脂肪細胞,容易分離且不污染其它組織如脂肪。我們發現,離體培養的大鼠筋膜組織塊和筋膜細胞能自發或誘導分化為脂肪細胞,分化效率很高。筋膜存在大量的脂肪前體細胞,提示筋膜可能是脂肪細胞的發源地。本課題擬研究,筋膜的脂肪前體細胞亞群的幹細胞標誌物特徵;其在筋膜組織上的定位和分布特徵;筋膜前脂肪細胞在不同的營養條件下如何分化,是否參與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我們期望這一研究能揭開筋膜前脂肪細胞的面紗,發現筋膜是脂肪細胞的另一來源。
結題摘要
本課題採用不含或少含脂肪細胞、容易分離、且不粘連其它組織的大鼠骨骼肌筋膜為實驗材料,研究筋膜前脂肪細胞的幹細胞標誌物特徵、在體組織定位和分布特徵;研究其分化的脂肪細胞抵抗激素刺激脂肪分解的機制;研究各種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筋膜前脂肪細胞的分化規律。通過本課題研究我們提出兩個新的關於脂肪的組織細胞學觀點:一、提出淺筋膜是脂肪組織發源地的新觀點:筋膜是脂肪組織的一個發源地。淺筋膜連續分布於皮膚下和骨骼肌之間。大鼠淺筋膜含大量前脂肪細胞,能高效自發地或經誘導分化為脂肪細胞。出生後,筋膜脂肪前體細胞陸續分化為脂肪細胞,沿血管形成二維單層脂肪細胞薄層,隨後新生的微血管沿著脂肪細胞薄層向外、向前延伸,並不斷向上向外堆積生長,最終形成三維的脂肪組織。此後,原有筋膜依其固有的組織學特性,將自發延伸進入剛形成的三維新生脂肪中,成為新生脂肪的內部筋膜,並在脂肪組織內繼續提供脂肪前體細胞,以保證新生脂肪組織的自我擴增。這一脂肪起源於筋膜的模型,既能解釋脂肪組織的新生,也能解釋已有脂肪的擴增,與人體淺筋膜和皮下脂肪犬牙交錯分布的解剖學現象是一致的。二、提出筋膜脂肪細胞是一種新的脂肪細胞類型:我們研究了筋膜脂肪幹細胞和筋膜脂肪細胞的形態學特徵以及生理生化反應和代謝特徵,發現與附睪、腹股溝脂肪細胞相比,筋膜脂肪細胞的脂滴較小較碎,大小離散,少串珠狀結構,顯示明顯的形態異質性。筋膜脂肪細胞的基礎脂肪分解率增加,因地表達β3和β1腎上腺素受體而抵抗兒茶酚胺刺激的脂肪分解反應,但beta腎上腺素受體後cAMP/PKA途徑的脂肪分解通路正常。白色脂肪細胞可以分為兩個代謝類型類型:內臟白色脂肪細胞,皮下白色脂肪細胞。與這兩種類型的白色脂肪細胞相比,筋膜脂肪細胞來源於不同的前體幹細胞,具有不同的細胞形態,具有不同的脂肪分解代謝特徵。據此我們提出,筋膜脂肪是一種新的白色脂肪細胞,不同與常見的內臟、皮下部位的白色脂肪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