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等距量表也稱“區間量表”,用於
測量消費者對於喜歡或不喜歡某種商品次序之間的差異距離。在等距量表中,量表上相等的數字距離代表所測量的變數相等的數量差值。等距量表包含順序量表提供的一切信息,並且可以讓我們比較對象間的差別,它就等於量表上對應數字之差。等距量表中相鄰數值之間的差距是相等的,1和2之間的差距就等於2和3之間的差距,也等於5和6之間的差距。有關等距量表最典型的實際例子是溫度計。在市場行銷研究中,利用評比量表得到的態度數據一般經常作為等距數據來處理。
原理
等距量表中原點不是固定的,測量單位也是人為的。因此,任何形式為y=a+bx的線性變換都能夠保持等距量表的特性。這裡,x是測量變數在原量表中的值,y是變換後得到的新值,b是一個正的常數,a可以是任何常數。因此,對四個對象A、B、C、D分別打分為1、2、3、4或22、24、26、28都是等價的。後一種量表可以從前一種量表經過變換得到,其中a=20,b=2。由於原點不固定,量表上數字的比值沒有任何意義,例如D和B的比值變換前為2:1,變換後卻為7:6,但測量值差距之比是有意義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常數a、b都被消掉了。在不同量表中,對象D、B的差值和對象C、B的差值之比都是2:1。
對於
等比量表可採用類別量表和順序量表適用的一切統計方法。此外,還可以計算算術平均值、標準方差以及其他有關的統計量。
特點
1、除包含順序量表的所有特徵之外,還增加了量表內各點之間的間距相等這一維度,可以讓我們比較對象間的差別。
2、零點不是固定的,測量單位也是人為的。如溫度的華氏與攝氏;因此,對四個對象A、B、C、D分別打分1、2、3、4或22、24、26、28是等價的。因此比值沒有任何意義。
差別閾限法
差別閾限法是製作等距量表的間接方法。
差別閾限法,即在某種強度上測量其差別閾限,然後以原來的刺激強度加上一個差別閾限的值作為標準刺激再求差別閾限;依此類推,就可以制訂一個等距量表,在這個等距量表上,刺激增加一個差別閾限,感覺量就增加一個可覺差,費希納就是採用差別閾限方法來研究刺激量與心理量的函式關係的,並藉此得到了有名的對數定律。
費希納認為,差別閾限(ΔI)引起感覺量增加一個可覺差量(JND),因此JND可用作單位來測量感覺量的大小。費希納使用差別閾限作為刺激測量單位、最小可覺差作為感覺量的測量單位,對閾上刺激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並對這些實驗結果進行歸納與推導,得到了刺激量與心理量的對數關係定律:隨著刺激強度以幾何級數增加時,刺激引起的心理量則以算術級數增加,即刺激引起的心理量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