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跡觸覺與心理

筆跡觸覺與心理

《筆跡觸覺與心理》是2019年10月1日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柏榮剛、馬鵬程著。

本書屬於“筆跡學”和“個性心理學”範疇,是通過對筆跡分析人的個性心理等。全書共分8章,分別闡述了筆跡觸覺理論、思維方式、與特質學說的關係、在教育中的套用、在IT領域的套用、筆跡感悟、筆跡與潛意識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筆跡觸覺與心理
  • 作者:柏榮剛、馬鵬程 
  • ISBN:9787561096772
  • 類別:筆跡學,個性心理學
  • 頁數:284頁
  • 定價:58.00元
  • 出版社:遼寧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210*185mm
  • 副標題:解讀筆跡線條主動觸覺個性心理理論
內容簡介,教育,心理學,潛意識,作者簡介,馬鵬程,筆跡學著作,柏榮剛,目錄,自序 /1,前言 /2,第1章 初識筆跡觸覺理論 /1,第2章 筆跡觸覺理論的空間模型 /13,第3章 筆跡觸覺理論的思維方式 /129,第4章 筆跡觸覺理論與特質學說 /147,第5章 筆跡觸覺理論在教育中的套用 /165,第6章 計算機筆跡分析 /225,第7章 筆跡感悟 /237,第8章 筆跡案例 /241,參考文獻 /270,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研究“筆跡線條的觸覺特徵”入手,利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較為詳盡地解讀筆跡觸覺理論。筆跡觸覺理論不僅對“筆跡學”的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更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一個標誌性的里程碑。

教育

筆跡觸覺理論為“教育和人力資源領域”提供了一種準確有效的人才評價機制,破解了教育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即由於考試這種不完善的評價機制,導致學生片面地追逐分數和學歷,而忽略了人格的整體發展)。本書列舉了多種從筆跡中易於觀察的“能力”,便於老師和家長從能力成長的角度培養孩子,有助於孩子人格的整體平衡發展。

心理學

近年來,心理學對“教育和生活”指導不足。事實上,現代心理學包含了大量不同的內容和觀點,缺乏整體性的理論。筆跡觸覺理論具有完整和系統的人格模型,它能夠廣泛地解釋各種個性心理特徵,連線心理學中許多互相孤立的研究成果。在“筆跡—人格空間”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順暢,聯結更密切。並且,這種聯結可以用計算機進行運算。

潛意識

自弗洛伊德時代以來,人們常以為潛意識是“夢和被壓抑的性慾”等看不見的心理活動。在筆跡觸覺理論里,“潛意識”的定義包括了“習慣化的行為——性格”。通過筆跡,我們可以同時得到這三種評價“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客觀的社會評價”(事實上,很多人一輩子都沉浸在主觀的“自我評價”之中)。當潛意識層面的信息進入意識之後,我們就能有意識地修正與完善自己的性格,開啟僅屬於個人的“知行合一”之旅。

作者簡介

馬鵬程

馬鵬程,男,1974年生,遼寧瀋陽人,師從筆跡觸覺理論創始人徐慶元先生,曾在多家報刊媒體上發表多篇筆跡學方面的文章。

筆跡學著作

1. 馬鵬程. 筆跡與心跡的感悟——探索字如其人的真諦[M]. 白山出版社,2003.
2. 馬鵬程主編. 漢字筆跡心理學——筆跡心理分析技術與套用[M]. 遼寧大學出版社,2006-06.
3. 盧江虹,馬鵬程. 五角星趣味練字[M]. 遼寧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2010.

柏榮剛

柏榮剛,男,1980年生,遼寧遼陽人,本科和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北京林業大學信息學院講師。2010年起向馬鵬程學習筆跡觸覺理論,一直致力於計算機與筆跡學交叉學科的研究。

目錄

自序 /1

前言 /2

第1章 初識筆跡觸覺理論 /1

1.1 緒論
1.1.1 筆跡學簡介與發展現狀
1.1.2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與貢獻
1.1.3 常見問題解答
1.2 筆跡線條的觸覺特徵
1.2.1 什麼是“筆跡線條的觸覺特徵”
1.2.2 比較筆跡特徵穩定性的實驗
1.2.3 如何選擇穩定的筆跡樣本

第2章 筆跡觸覺理論的空間模型 /13

2.1 “筆跡—人格空間”模型
2.1.1 從一個簡單的例子開始
2.1.2 N個筆跡變數的定義
2.1.3 N維筆跡空間的概念
2.1.4 變數間的獨立性——沒有歧義的推理
2.2 狀態類變數——性格的基調
2.2.1 第1個變數:平均壓力
2.2.2 第2個變數:平均速度
2.2.3 五種典型的線條——從一維到二維空間擴展
2.3 剛柔分析法——遞進式推理個性
2.4 連續變數與等級變數
2.4.1 人工判別採用等級變數的原因
2.4.2 等級變數可能引入的思維誤區
2.5 統一類變數——性格的整合程度
2.5.1 第3個變數:穩定
2.5.2 第4個變數:過渡
2.5.3 第5個變數:轉折
2.6 時間類變數——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2.6.1 第6個變數:頭尾
2.6.2 第7個變數:階段變化
2.7 空間類變數——豐富的性格色彩
2.7.1 第8個變數:反差
2.7.2 第9個變數:量比
2.7.3 第10個變數:內外
2.8 綜合案例
2.9 降低推理複雜度的方法

第3章 筆跡觸覺理論的思維方式 /129

3.1 概述
3.1.1 同一線條的多種心理含義
3.1.2 多種線條的同一心理含義
3.1.3 筆跡與個性心理的相關性
3.2 陰陽思維與剛柔思維
3.2.1 抽象與具體
3.2.2 相聯與對立
3.2.3 剛柔相濟——把握教育的尺度
3.3 整體思維
3.3.1 整體思維與拆分思維——系統論與還原論
3.3.2 東、西方科學思維在筆跡學中的融合

第4章 筆跡觸覺理論與特質學說 /147

4.1 特質學說的概述
4.1.1 特質學說的歷史和發展
4.1.2 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和大五人格理論
4.1.3 特質學說的主要觀點
4.2 筆跡觸覺理論與特質學說的比較
4.2.1 筆跡觸覺理論和特質學說的相同點
4.2.2 “語言的模糊性”和“語言分布不均勻”的差異
4.2.3 “意識參與”的差異
4.2.4 “變數獨立性的含義”的差異
4.3 筆跡觸覺理論的信度與效度
4.3.1 信度
4.3.2 效度
4.3.3 提高效度——模糊語言的精確化

第5章 筆跡觸覺理論在教育中的套用 /165

5.1 人才評價機制的束縛與轉變
5.1.1 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5.1.2 不完善的人才評價機制——考試
5.1.3 更完善的人才評價機制——筆跡分析
5.2 從筆跡中評價能力
5.2.1 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
5.2.2 解析八種能力
5.2.3 注意力
5.2.4 邏輯思維能力
5.2.5 速度
5.2.6 應變與變通能力
5.2.7 心理承受能力
5.2.8 人際融合能力
5.2.9 感知力
5.2.10 創造力
5.3 從筆跡中提高能力
5.3.1 練字的標準字型——楷體
5.3.2 五角星練字——提高書寫能力
5.3.3 珊瑚畫訓練——提高注意力
5.3.4 筆跡檔案——記錄心理成長軌跡
5.3.5 筆跡主動觸覺訓練——新鮮的觸覺體驗

第6章 計算機筆跡分析 /225

6.1 手寫板採集筆跡的實驗
6.1.1 書寫動作的力學分析
6.1.2 處理手寫板採集的筆跡數據
6.1.3 驗證筆跡變數的獨立性
6.2 計算機筆跡分析的技術方案
6.2.1 計算機識別筆跡變數
6.2.2 計算機推理個性特徵
6.3 筆跡學與第四次工業革命
6.3.1 筆跡學與IT技術融合——新的行業
6.3.2 筆跡學與勞動力轉移——新的職業

第7章 筆跡感悟 /237

7.1 用潛意識分析筆跡的境界——筆跡學與翻譯學
7.2 鍛鍊筆跡分析思維的方法——無處不在的觸覺

第8章 筆跡案例 /241

8.1 本章閱讀方法——循序漸進的學習
8.2 筆跡解析——39個詳細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270

附錄1 作者簡介
附錄2 水跡類型人格理論
附錄3 徐慶元筆跡學活動簡介
附錄4 各章“筆跡變數—特徵值”匯總
附錄5 筆跡學詩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