笳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笳
  • 拼音:jiā
  • 部首:竹
  •  總筆畫:11
基本字義,詳細字義,古籍解釋,

基本字義

  1. 形聲。從竹,加聲。本義:胡笳
  2. 詞典解釋部首筆畫
  3. 部外筆畫:5
  4. 五筆86:TLKF 五筆98:TEKF 倉頡:HKSR
  5. 筆順編號:31431453251 四角號碼:88463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B33

詳細字義

1.笳: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似笛。出於西北民族地區,漢時傳入中原,通常稱“胡笳” [Hu Jia-a reed instrument]。最初是卷蘆葉為笳,吹以作樂。後在形制上有所變化,將蘆葉製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為管制的雙簧樂器,形似篳篥
笳
笳有著相當的表現力,“剛柔待用,五音迭進”。胡笳即胡人之笳,在漢時流行於塞北和西域遊牧民族中,善於表現悽愴、哀怨的情感,富有悠遠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邊遠遊牧民族英勇慓悍的個性及牧馬吹奏的特色。
河南鄧縣南朝墓出土兩塊鼓吹樂畫磚,其中一塊是五人樂隊,最左邊的人吹奏的樂器即是笳。其它四位則是兩人吹角,一人吹排簫,一人吹笛。
在漢魏歷史上流傳有不少運用笳聲作戰的故事。歷史上也有不少有關笳的文章,有名的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為笳添加了一種感傷而誘人的神韻。
刁斗笳吹。——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2. 又如:笳角(胡笳與號角。系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中樂器);笳鼓(胡笳與胡鼓);笳吟(胡笳吹奏;笳聲縈迴)。
3. 古代婦女使用的髮簪 [bun]。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𠀤音嘉。《廣韻》笳簫。《史記·樂書》胡笳似觱栗而無孔,後世鹵簿用之,伯陽避入西戎所作,卷蘆葉吹之也。《韻會小補》大胡笳十八拍,號沈家聲。小胡笳十九拍,號祝家聲。
葉居何切。《夏侯湛·笳賦》南閭兮拊掌,北園兮鳴笳。鳴笳兮協節,分唱兮相和。 《篇海》亦作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