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笱姓
- 讀作:gòu
- 亦可讀:gōu(ㄍㄡ)
- 不可讀作:gǒu(ㄍㄡˇ)]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笱曉葵,笱永莉,
基本介紹
笱[笱,讀作gòu(ㄍㄡˋ),亦可讀gōu(ㄍㄡ),做姓氏時不可讀作gǒu(ㄍㄡ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職業,出自秦、漢朝時期官員笱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漢朝時期,朝廷設有“三公”,即丞相、御史、太尉,與皇帝共同管理國家。丞相管理國家行政事務,太尉統領軍隊打仗,御史掌管官員的監督,三公之間相互監督制約。
御史之下,有專門的理卿寺,負責考察和督察各部門腳頸店辣官員的政績和行為舉止,並負有選拔推薦人才的職責。其中主要負責考察官員的吏員稱“笱吏”。“笱”,古代就是考察、考證的意思。理卿寺後成為歷代王朝的吏部,笱吏也就是後來的御良棄汗史大夫。
笱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為姓氏者,稱笱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gòu(ㄍㄡˋ)。
第二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辯汗陵阿自漢朝時期交趾郡笱屚縣,屬於以居邑名稱或職業稱謂為氏。據典籍《大宋重修廣韻》記載,“笱屚縣,在交趾。”古笱屚縣,西漢時期由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在執政後期置縣。到了晉朝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化學家、道教士葛洪(公元283~363年),在晉建元元年(公元343年)曾向晉康帝司馬岳求為苟屚縣令。
笱屚縣在隋朝時期被廢黜,其地今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的郎蓋至安沛一帶。笱屚,又稱笱漏、笱簍,是一種捕魚工具,多用竹蔑編成,屚口有倒須,置於河流溪頸人為的狹窄處,魚可入不會出。相傳笱屚是明朝時期一位名叫呆九的人發明的,其實早在秦、漢時期,漁民就已經有了這種捕魚手段,至今仍是水鄉漁民的漁獵工具之一。古代紅河沿岸漁民中,多以“笱屚”為捕魚工具,因以為縣名,其住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笱屚氏,後省文簡改為笱氏,姓氏讀音作gōu(ㄍㄡ)。
或以職業稱謂為姓氏,古有笱民,即漁民;笱婦,即漁家婦女;笱仔,即小漁民或漁家小孩;笱居,即漁船等等的記載,亦是該姓氏的淵源之一。
遷徙分布
笱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驗戰邀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高成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湖北省的荊州市下轄的松滋市。
郡望堂號
郡望
高成縣:即湖北省荊州市松滋縣。松滋地區古屬荊州,戰國時期屬於楚國,秦朝時期屬於南郡頁龍。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設縣,名高成。東漢建武六年(庚寅,公元30年)裁高成,併入孱陵(今湖北公安)。三國時期屬於孫吳政權,隸於孱陵,但設樂鄉督治。
東晉鹹康三年(丁酉,公元337年)廬江郡松滋肥(今安徽霍丘縣)流民避兵亂到此,僑置松滋縣,從此縣名延續到今。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裁荊州府,松滋屬省直轄。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湖北分道,松滋屬荊宜施鶴道。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改為荊南道,松滋屬之。民國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屬荊宜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又屬省轄。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8月縣治曾遷磨盤洲,月底又遷回松滋城。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7月縣治遷車家沖,8月遷麻水平。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9月遷新江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松滋屬湖北省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縣治新江口。1995年12月撤縣建設市。今松滋市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洈水風景區融山、水、洞、林、泉於一體,與長江三峽、荊州古城、張家界構成旅采察喇游金三角。
堂號
高成堂:以望立堂,亦稱松滋堂。
歷史名人
笱曉葵
(公元1956~今),湖北松滋人。著名主治醫師。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衛生學校教師,醫生。亦系公安縣集郵協會會刊主編。主集祖國刪良鑽風光、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動植物、名人等專題郵票郵品,注重對與長江及其沿岸城鎮相關的自然實寄封片的研究。
笱永莉
(公元1976~今),女;湖北松滋人。著名市場學專家。今為湖北省鄂州大學財經系副教授。
堂號
高成堂:以望立堂,亦稱松滋堂。
歷史名人
笱曉葵
(公元1956~今),湖北松滋人。著名主治醫師。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衛生學校教師,醫生。亦系公安縣集郵協會會刊主編。主集祖國風光、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動植物、名人等專題郵票郵品,注重對與長江及其沿岸城鎮相關的自然實寄封片的研究。
笱永莉
(公元1976~今),女;湖北松滋人。著名市場學專家。今為湖北省鄂州大學財經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