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於2019年5月25日在瑞士日內瓦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首次將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納入其中。
會議發布,議程安排,審議內容,會議意義,
會議發布
2019年5月20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開幕。大會選舉寮國衛生部長本貢·西哈馮為大會主席,並選舉確定了5位副主席和各主要委員會主席,聘請了賴比瑞亞前總統瑟利夫等4人為世衛組織親善大使。
議程安排
本屆世衛大會將從2019年月20日持續到28日,圍繞初級衛生保健、衛生人力資源、患者安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等重點議題展開討論。中國派出以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本屆大會,代表團成員包括國家衛生健康委、外交部、海關總署、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將參加大會和技術性邊會各相關議題討論,介紹中國經驗並討論制訂國際標準和規則。
審議內容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報告》指出,《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包括一個題為“傳統醫學病證——模組1”的補充章節,將起源於古代中國且當前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普遍使用的傳統醫學病證進行了分類。將有關傳統醫學的補充章節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使人們首次能夠統計傳統醫學服務和就醫情況,評估其形式、頻率、有效性、安全性等,並可與主流醫學和研究進行對比。
《國際疾病分類》是世衛組織制定頒布的、國際統一的疾病分類標準,是各國政府在醫療、管理、教學、科研以及政策制定方面,關於疾病分類的規範性標準,是全球衛生健康領域具有權威性的基礎和通用標準之一。
《國際疾病分類》歷經百年已經過10次修訂,並於2007年啟動第11次修訂工作。在世衛組織牽頭組織和技術指導下,在中國與相關國家的通力合作下,《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最終建立了以中醫藥為基礎,兼顧日韓傳統醫學內容的病證分類體系,推動了傳統醫學150條疾病和196條證候條目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傳統醫學章節。
會議意義
納入《國際疾病分類》後,中醫藥具體對哪些人群、哪些疾病有效,相關數據不僅可以從中國收集,還能在國際上更廣泛地收集,因此可為中醫藥臨床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