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交響曲

這是莫扎特最後的三大交響曲之一,是他的交響曲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完成於1788年,整部交響曲熱情洋溢,有著充滿感情化的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四十交響曲
  • 作者莫扎特
  • 完成時間:1788年
  • 特點:這部交響曲充滿哀怨之情
交響曲介紹,解讀莫扎特,

交響曲介紹

莫扎特的《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用兩個星期時間於1788年7月25日寫成。這部交響曲充滿哀怨之情,但這並不是作曲家當時赤貧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地凝聚了一個窮困作曲家的全部生活體驗,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慘遭遇和挫折的集中體現。一位英國音樂理論家戴里克·柯克在童年時第一次聽到這部交響曲時,失聲叫道:“多么傷感的音樂啊!”交響曲一開頭,就從小提琴聲部湧出一個激動焦慮的主題。它用愁苦壓抑的音調,三次敲擊著生活大門,然後痛切地一向上昂頭,又用不安的節奏斷續輕輕敲擊下去。當音樂轉為舒展連綿時,一支沉浸於小調憂鬱色彩中的旋律,傾吐出作曲家更深的傷感。有人認為,這個主題與莫扎特《費加羅婚禮》中的一段愛情詠嘆調相似,但這個交響曲主題與青年人愛戀之中的那種又愉快、又不安的心情截然不同,它全然處在一種不可解脫的痛苦思緒之中。它作為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奠定了音樂的悲涼基調。這部作品因而被喻為莫扎特的“命運交響曲”。
在向副部主題過渡中,音樂顯示出衝決痛苦網羅的氣勢。但很快就被一個小節的休止打斷。在小提琴輕微嘆息中,雙簧管奏出一段安謐的旋律。它那精細雕琢的音符,閃現著莫扎特樂觀開朗的天性,就象作曲家傳記中寫的那樣:處於赤貧中的作曲家出去一個下午,跑進家裡,手裡總拿著小包的糖和咖啡,喊著“哎,親愛的媽媽,吃一點兒點心吧!”
但是,副部主題這點明快氣息也沒有持續下去。一聲不協和的音響,樂章色彩驟變。主部主題六次轉換調往愈益緊張;它游移于樂隊各個角落,痛苦急促地到處撞擊,不曾有一刻穩定與安寧。
第一樂章在倍受生活折磨的痛苦氣氛中結束。
第二樂章是柔和的行板樂章。
這個樂章,速度由急促轉向和緩,調性由g小調,轉向降E大調。在感傷的第一樂章之後,這裡浮現出明朗的色調。但這不過是一個緩解的間歇,一個暫時“向著生活的光明面去看”的沉思。
這個樂章由兩個對比較小的主題構成。它們互為補充,映照出一線溫柔親切的光亮,就象是莫扎特那個既清苦,又時有溫暖的家庭。當然,這兩個主題中的斷續節奏和個別音調,也為安詳的音樂投下一絲陰影:
第一主題第二主題
在這個樂章中,兩個主題的基本音型(三十二分音符),成為音樂發展的動力。它在弦樂與木管樂中,閃爍著,浮動著,象是迴蕩在作曲家耳畔的絮語,為樂章塗塗上一層富於戲劇性的迷亂色彩。接著,木管組發生輕聲嘆息,迎來了兩個主題的重現,使音樂再度回到行板樂章的明朗的基本情緒中來。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本來是流行於上層社會的宮廷舞曲,但在肩負生活重擔的作曲家筆下,卻也拖起沉重的步伐,奮擊著,掙扎著,要擺脫痛苦的桎梏。樂章開始,樂隊全奏出一支昂奮有力的音調。它在壓抑的g小調中,不斷向上衝擊,攀援到高音區的至高點,進發出痛切傷感的淚花。
在對比性的中段,g小調轉向G大調,一串明亮的光線,頓使人們心境豁然開朗。但是,由於它夾在那個痛苦掙扎的“小步舞曲”中間,因此,儘管小提琴和木管唱出了柔婉的旋律,卻仍浸透著淡淡的哀愁。待到激憤有力的小步舞曲主題再現時,我們仿佛看到作曲家在稍稍平穩的中段里,獲得了片刻的安慰,舒展了一下愁眉,便又開始了新的抗爭。重現的主題似乎增添了更大的動力。推動著音樂向終曲樂章走去。
第四樂章作為交響曲的終結,仍沒有擺脫憂鬱與傷感的情感,繼這部作品之後的《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表現出莫扎特對於生活的熱情和讚美,那么,這部交響曲中作曲家以痛苦的筆調所抒發的,並不是對幸福、對生活的絕望,而是一種強烈的渴望。這種期待和追求之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莫扎特的憂傷痛苦的情緒。因此,在小步舞曲和終曲樂章中,我們看到作曲家竭力調集音樂的偉力,繼續向厄運衝擊與抗爭。
終曲樂章一開始,焦躁的第一主題,就以酷似小步舞曲的音調,在強弱懸殊的力度對比中直而衝來:
很快,這個主題就消失在弦樂不息奔流的音潮中。這洶湧的音響,象是莫扎特邁著急促堅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種種苦難,無畏前行,音樂中洋溢出作曲家不屈的奮進勇氣。
但是,笨罩在g小調迷霧中的音樂主題所作的種種努力,似乎都不奏效。這時,從遠方傳來一曲哀傷的歌,象是對作曲家命運的擔心和憂慮。它以弦樂平穩份進的音符作為背景,由小提琴輕巧吟出。精細的旋律,玲瓏婉轉,動人情懷:終曲樂章中的展開部充滿不協和的音響。
第一主題憤懣地衝擊著,不斷轉換調性,交匯出一片動盪的氣氛。這種尖銳的音響效果,對於當時習慣在小音樂廳中聽典雅交響曲的人們來說,顯得格外刺耳和粗野。正是在莫扎特構造起這種反常的、不協和的音樂建築中,我們強烈地感到一個不屈從於貴族王侯庇蔭之下的正直藝術家心中所蘊聚的不滿。
終曲結尾所顯示的力度和氣勢,仿佛向人們表達:在苦痛的人生大運上,儘管跋涉艱難,卻終會迎來喜悅、幸福的一天。一德國詩人舒巴爾特(C·D·Schubart)曾經指出,莫扎特“在g小調里覺察到由於希望沒有實現而引起的懊喪、急促不安和痛苦他心情,以及受良心責備的陰暗情緒。”

解讀莫扎特

作為一位被無情的黑暗社會過早吞噬了生命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運用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來寫作《第四十交響曲,這不僅是他個人以及當時一些藝術家悲慘生涯的寫照。也是那行將衰亡的封建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作曲家把哀怨淒論的情緒、真摯溫存的柔情與昂奮憤感的抗爭交織在交響曲中,反映出當時市民階層的知識分子對腐朽社會的種種傷感和不滿。這種情感與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中傾注的思潮很合節拍;因此,人們也常把莫扎特的《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稱為“維特”交響曲。
流行歌手組合S.H.E.《不想長大》的樂曲借用之第一樂章主旋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