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哲學學術會議

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貴州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遼寧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貴州大學、東北大學聯合主辦,由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第16屆全國技術哲學學術會議”定於2016年7月28-30日在貴州大學召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哲學學術會議
  • 時間:2016年7月28-30日
  • 地點:貴州大學
  • 主題:技術進步與民族地區發展
基本信息,徵文範圍及要求,會議論文綜述,

基本信息

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貴州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遼寧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貴州大學、東北大學聯合主辦,由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第16屆全國技術哲學學術會議”定於2016年7月28-30日在貴州大學召開。

徵文範圍及要求

本次學術年會的主題為“技術進步與民族地區發展”,主要圍繞如下主題進行研討:
1.技術哲學的基本問題;
2.新興技術的哲學問題;
3.技術傳播與文化變遷
4.技術、民族與生態
5.傳統工藝的現代傳承
6. 技術選擇與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7. 中國製造與技術創新
8.其他相關問題。
所屬學科: 哲學
開始日期: 2016-07-28
結束日期: 2016-07-30
所在城市: 貴州省貴陽市
具體地點: 貴州大學
主辦單位: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貴州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遼寧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貴州大學、東北大學
承辦單位: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會議論文綜述

陳凡教授做了題為“21世紀的技術哲學”的報告。他首先從“轉向”、“ 特點”、“ 問題”和“趨勢”四個方面介紹了世紀之交的國際技術哲學發展概況。世紀之交的國際技術哲學出現了五個“轉向”:經驗轉向、倫理轉向、政策轉向、交叉學科轉向和技術轉向;呈現出兩個“特點”:荷蘭技術哲學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工程哲學的興起;存在的“問題”:兩種經驗轉向的分裂、倫理轉向的倒退等;未來發展顯示三大“趨勢”:整合性趨勢、建構性導向和全球化視野。其次,為新世紀的我國技術哲學提出了發展願景,明確了建構中國特色的技術哲學的指導思想和路徑選擇。構建中國特色的技術哲學,第一要立足本土化,這是中國特色技術哲學的實踐根基;第二要面向國際化,這是中國特色技術哲學的理論視野;第三要促進中國化,這是中國特色技術哲學的未來發展。陳凡教授提出,“在21世紀,堅持‘以特色突出地位、以研究體現水平、以套用尋求前途、以開放促進發展’,就能逐漸實現技術哲學研究的中國化,中國特色的技術哲學將一定在國際技術哲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朱葆偉教授做了題為“技術與工程活動中的審美因素”的報告。他從美學的視角出發分析了工程技術活動中的審美要素,認為以往人們主要是以藝術為對象來討論審美,這反映在很多的“工業設計”之中,然而審美要素貫穿於工程技術活動的設計、製造、使用的全過程,“工程美學”和“技術美學”研究需要有一個“經驗轉向”,而馬克思“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思想應該成為此類研究的理論背景或出發點。
張明國教授做了題為“陳昌曙留給技術哲學界什麼?”的報告。他結合自身體會探討了我國技術哲學奠基者陳昌曙先生的學術遺產,指出陳昌曙先生在技術哲學基礎理論、技術與社會、產業和技術、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其寶貴的從業精神、深邃的學術思想以及未盡的學術事業對發展我國技術哲學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鄧波教授做了題為“試論《天工開物》知識論研究的範式”的報告。他認為學界現有的對於《天工開物》的四種研究範式,即“數理實驗科學”範式、“科學實學”範式、“博物學”範式、“文化嵌入”範式,均未能呈現該書中技術知識的獨立知識論地位,進而在技術現象學的視域下提出關於《天工開物》知識論研究的“技術實學”範式,將其視為嵌入中國明代文化及生活世界的獨立“科技知識體系”加以解讀。
張國安教授做了題為“‘Technocracy’專家主體辨析”的報告。他從國內“技術專家治國論”現有研究中所存在的三種不同專家主體的比較和辨析出發,指出在不同的專家主體指涉之間存在一個歷史嬗變的過程,並通過對“專家是誰”這一問題的追問闡述了“技術專家治國論”的文化本質及理論價值。
高亮華教授作了題為“一個主義 一個宏大敘事 一個熱點” 的報告。他首先討論了作為一種研究領域的技術哲學的“一個宏大敘事——技術哲學的中心問題、凝聚性研究架構,及版圖”;然後他在分析技術觀的歷史嬗變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主義——後技術樂觀主義”的技術觀;最後他強調了技術哲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技術奇點:GNR,人體增強技術,後人類等。
在接下來的會議進程中,與會代表主要圍繞技術哲學的基本問題、新興技術的哲學問題、中國製造與技術創新和老工業基地振興、技術傳播與民族地區發展以及其他相關問題等會議主題分三個分會場進行了廣泛深入、熱烈積極地交流與討論。
第一主題:技術哲學的基本問題
東南大學夏保華做了題為“技術轉型的劃時代吶喊——‘技術哲學之父’F.培根的技術哲學精神”的報告。他從技術轉型的研究視角探討了培根的技術哲學,認為培根站在時代的潮頭,洞察到社會技術轉型的時代發展要求,並利用當時可用的各種文化資源,從不同的角度充分揭示了社會技術轉型的根據,因而應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哲學之父”。
華中師範大學李宏偉做了題為“技術的真理觀”的報告。他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的技術實踐真理觀與存在主義的技術展現真理觀、實用主義的技術效用真理觀進行比較,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技術實踐真理觀不同於其它真理觀的立意高遠之處,即其真理意義不僅是解釋世界而更是改變世界,進而實現了真理與價值、理論與實踐、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統一。
大連理工大學文成偉做了題為“技術具身的澄明境界”的報告。她從現象學視角切入,認為技術具身是人的技術性存在的最好表達,因此,技術具身成為了技術必須具有倫理維度的原因,從而為技術在生活世界的存在找到始源性的根據。
東北大學陳紅兵做了題為“新盧德主義反全球化思想探析”的報告。她對新盧德主義反全球化思想進行了探析,認為新盧德主義對技術的批判、對資本的批判與對全球化的批判是相伴相生的,並指出分析新盧德主義反全球化思想對於認識當代社會與技術的關係、資本與技術的關係、全球化進程中的反全球化現象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東北大學於春玲做了題為“馬克思論技術、資本與現代性——對《資本論》的解讀”的的報告。她以技術、資本、現代性為關鍵字,分析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藉助政治經濟學的微觀視角所揭示的技術與資本融合互動中現代性發生、發展的內在機制,指出資本與技術的互動在造成一系列現代性悖論即人的全面異化的同時,也現實地生成著揚棄異化的否定性力量。
東北大學陳凡和瀋陽航空學院傅暢梅做了題為“工程方法與技術方法的比較”的報告。她認為工程方法與技術方法比較的邏輯前提和基礎在於工程與技術的相對獨立性及其二者之間的密切關聯,工程與技術的相對獨立性必然導致工程方法與技術方法存在差異性,工程與技術的密切關聯性必然導致工程方法與技術方法存在統一性。
華南理工大學閆坤如在題為“技術風險感知及其規避路徑探析”的報告中,探討了技術風險的感知問題及其規避路徑,認為技術風險是由技術活動中的不確定性造成的,從技術風險認知偏差的主觀機率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不同主體對於風險的不同感知間存在差距的原因,進而提出消除技術風險的相應措施。
此外,長沙理工大學易顯飛梳理了女性主義技術研究的緣起、問題域與價值;湖北大學舒紅躍闡述了技術哲學研究中所出現的從現象學到生命哲學的研究範式的轉換;東北大學楊山木分析了海德格爾存在論視域下技術的三重顯現及其內在關聯;成都理工大學葛玉海從多個方面探討了技術的含混性,認為技術的含混性有其積極意義和人性方面的根源;曲阜師範大學劉寶傑從學術流派、關注問題、學科拓展、研究方法、價值旨趣五個面向介紹了美國當代技術哲學家保羅·杜爾賓的學術思想;華南理工大學葉路揚通過分析技術人工物結構、功能、要素的統一,論述了技術人工物屬於自然類的觀點;東南大學吳一迪論證了技術哲學是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實踐哲學,並從不同方面詳析了技術哲學的實踐特質;昆明理工大學歐陽聰權分析了責任倫理視角下的工程風險及其防範;聊城大學趙磊從技術認識論角度探討了技術恐懼形成的原因;東北大學武青對新盧德主義反技術特徵進行了較細緻辨析;等等。
第二主題:新興技術的哲學問題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肖峰做了題為“心聯網及其哲學探析”的報告。他對腦聯網與心聯網技術進行了哲學探析,指出心聯網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必然產物,亦是腦聯網的本質所在。由於通過心聯網人可以實現心靈之間的直接溝通,因此必然產生諸如認知、倫理等多方面的哲學意義與哲學問題,他對此一一進行了分析。
錦州醫科大學張洪江在題為“藥物增強的倫理考量”的報告中,分析了藥物增加技術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倫理、情感問題,從堅守倫理學的基本原則、設立相關法規、避免藥物依賴、加強監督審查等幾個方面提出了應對措施。
江西財經大學黃欣榮做了題為“大數據技術與後現代主義”的報告。他認為大數據技術具有後現代主義所主張的結構破碎、理性消解、中心失落的三大特徵,因此屬於後現代技術,但與後現代主義更多地是去解構舊世界不同,大數據技術側重通過智慧型感知、網際網路、雲計算去建設一個新世界,故而更像是建設性後現代主義。
裝甲兵工程學院衛華在題為“轉基因技術倫理論爭的辯護策略及其認識論特徵”的報告中,考察轉基因技術發展的機制、特徵和意義,分析各種倫理主張的觀點及其辯護策略,剖析不同主張背後的認識論特徵。
浙江大學潘恩榮在題為“‘網際網路+雙創’的倫理盲區及應對”的報告中,探討了“網際網路+雙創”的倫理盲區,提出應引入“負責任創新”理念以發展“網際網路+雙創”這一新型工業化道路。
此外,新疆大學郝新鴻從技術社會學的視角出發,分析了中吉烏跨國鐵路及其相關問題;裝甲兵工程學院趙耀反思了有關全自動化無人機的倫理憂慮,並從研發和管理角度提出了相應對策;裝甲兵工程學院賀子騰考察了再製造技術的本質特徵及其發展脈絡,分析了再製造技術在推動經濟穩步增長、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三主題:中國製造與技術創新和老工業基地振興
上海電力學院張貴紅做了題為“創新驅動與經濟進步——美國科技政策史的視角”的報告。他分析了美國政府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科學進步與技術創新採取不同的政策,認為美國經濟是一種典型的科技創新驅動的經濟類型,政府的科技政策在這種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瀋陽師範大學唐麗在題為“‘中國製造2025’的倫理價值分析”的報告中,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了倫理視角的解讀,從四個方面詳細分析了“中國製造2025”的倫理價值。
昆明理工大學潘清和在題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探析”的報告中,從企業創新人才的內涵及其培養的重要性出發,探討了企業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主要問題。
第四主題:傳統工藝、技術傳播與民族地區發展
東北大學王健做了題為“工匠傳統在中國古代工程倫理教育中的顯現”的報告。她考察了工匠傳統在中國古代工程教育傳統中的顯現,認為對於具備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中國古代社會而言,由於工匠們在工程活動中十分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與工匠德性的養成,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工匠傳統。
洛陽師範學院王建設在題為“關於技能基本特性的若干再思考”的報告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了“技能”的基本特性。
中國科技大學何媛在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宣紙的傳承與發展思考——以‘汪同和’宣紙為例”的報告中,以“汪同和”宣紙為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宣紙製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反思。
貴州大學梅其君做了題為“農業技術傳播與鄉村文化變遷——一個少數民族村寨的考察”的報告。他以其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水口鎮平善苗寨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探討了農業技術傳播與鄉村文化變遷的關係。
中國科學院大學劉軒宇在題為“社會建構視域下的染織技術與苗族社會——基於擺貝苗寨的田野研究”的報告中,基於對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鄉擺貝苗寨的田野調查,運用STS研究理論,探討了染織技術與苗族社會的關係。
第五主題:技術哲學其他相關問題
廣西民族大學高劍平做了題為“中國東協技術合作的動力機制探析”的報告。他基於“一帶一路”戰略視野探討了中國—東協技術合作的動力機制,指出在中國與東協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技術優勢互補特徵,二者技術合作的動力機制可以推進中國與東協在技術、經貿領域上的共贏與多贏。
上海社科院吳曉江在題為“綠色能源技術的價值比較優勢和適應性選擇”的報告中,探討了綠色能源技術價值要求的涵蓋面,論證了綠色能源技術價值比較優勢在於因地制宜、因物而異的適應性選擇。
東北大學胡振亞在題為“技術成果可轉化性評價指標體系建構探析”的報告中,從提高技術成果轉化率角度切入,提出了包括技術功能指標、技術創新指標、技術價值指標三大指標類和十五個指標項在內的技術成果可轉化性評價體系。
中國礦業大學吳紅在題為“失敗發明的本質及其價值”的報告中,分析了失敗發明的類別、本質及其價值,指出在一定情況下失敗發明可以直接轉化為成功發明。
此外,華中師範大學張衛對道德治理的技術路徑進行了探討,認為道德治理的技術路徑具有一些其他路徑所不具備的優勢;瀋陽建築大學張晶對綠色城鎮化路徑進行了探討,認為科學技術發展是綠色城鎮化的主要動力;中國人民大學張亢博士對國內有關“李約瑟問題”的既有研究成果進行了詳細的述評;中國人民大學雷環捷探討了白馥蘭的中國農業史研究,指出“從技術而來,向社會而去”是其理論進路;中國科學院大學羅飛從技術與工程角度分析了漢字的起源,認為漢字的出現是技術範式的革命;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