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二次羅摩戰爭
- 戰爭時間:1024年5月2日到15日
- 戰爭雙方:羅斯公國與大摩拉維亞公國
- 主要戰場:第聶伯河地區
戰爭簡述,談判結果,
戰爭簡述
來自古典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奧拉夫的記述:
“按照《斯拉尼亞協定》秘密議定書第三條之規定:“凡羅斯諸國、部族受外力攻擊,或內部攻擊者,海爾賽應當給予羅斯以支持,並在最大限度上保持羅斯地區的穩定。”即依此條,在羅斯公國與大摩拉維亞公國發生戰爭期間,海爾賽帝國應支持羅斯一方,並為羅斯提供必要之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支持。
然而,由於大摩拉維亞亦是海爾賽之友好盟國,故海爾賽在雙方衝突之中立場中立,其外交大臣阿道夫·蘭克稱“將調停兩國間之衝突,裨使和平成為解決爭端之最佳途徑。”德意志國王馬格努斯在議會演講時稱:“(德意志)歡迎海爾賽的友好和平方針,並為東方的安定提供政治以及道義上的支持。”
6日,摩軍進攻斯拉維揚斯克,羅軍大敗,棄城而逃,羅斯親王柳德米耶夫被俘。在且夫諾拉河防線的羅軍近衛軍團,擺出了防禦姿態。海爾賽終於看不下去,於7日凌晨向羅、摩兩國政府發出通牒,要求雙方立即停止軍事敵對行為,在24小時內展開和平談判,否則海爾賽將採取適當措施,強制兩國達成和平狀態。
在海爾賽的壓力下,羅斯於7日上午8時宣布,“願意與摩拉維亞就和平開始談判”。大摩拉維亞雖然處於軍事優勢,但在海爾賽的強勢下,也不得不接受和平建議,於當日下午宣布接受。下午3時,雙方的軍事攻擊正式停止。
8日,羅、摩兩國的軍事人員首先在楚拉鎮接觸,達成了初步停火協定,等待雙方外交談判。9日,雙方表示將在德意志霍亨斯塔夫侯國的首府希尼亞進行和平談判。羅斯使節團首先到達,下榻在侯爵官邸,摩拉維亞使節團姍姍來遲,於10日方才抵達。雙方團長,羅方為大樞密使彼得·居士塔提耶夫·維爾金,摩方為公國宰相多拉·赫福羅夫,霍亨斯塔夫侯爵腓特烈三世主持談判,海爾賽外交大臣阿道夫·蘭克居中調停。
談判結果
雙方談判過程激烈緊張,但基本上順利進行。當談判進行到第六項,土地談判時,雙方陷入僵局。原因在於,圍繞著東烏克蘭平原地區,雙方幾乎寸土不讓。實際上控制著東烏克蘭平原的摩拉維亞不肯丟棄這塊咬在嘴裡的肥肉,將之視為“國家未來的利益所在”,而羅斯一向視自己為東烏克蘭草原部落的宗主國,並以賦稅的形式控制其土地半個世紀,自然不肯出讓。於是,談判遇到了瓶頸。
海爾賽外交大臣阿道夫·蘭克想出了一個主意,並獲得了腓特烈三世的支持。於是,在雙方的調停下,羅斯、摩拉維亞就領土問題達成協定:東烏克蘭地區第聶伯河以東由羅斯統治,以西由摩拉維亞統治,另外,為彌補摩拉維亞的損失,羅斯將亞爾尼地區讓予摩拉維亞作為補償。
此後,談判順利進行下去。15日,雙方簽署和平協定,稱《希尼亞條約》,作為見證,海爾賽與德意志亦在條約上籤字。第二次羅摩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