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

第二次大規模流行鼠疫開始於公元14世紀20年代,一般認為這次鼠疫病源地在中亞細亞的戈壁,10年之內就蔓延到中國的中原地區並在以後的幾百年間頻繁爆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
  • 時間:開始於公元14世紀20年代
  • 病源地:中亞細亞的戈壁
  • 停止時間:800年左右
介紹,危害,產生的後果和影響,

介紹

1348年,處於傳染高峰的世界大城市之一的開羅,每天的死亡人數超過7000人。到1349年,整箇中東地區有1/3人口死於鼠疫,其中城市人口有 1/2人死亡。1346年,鼠疫傳播到克里米亞半島。1348年1月,鼠疫侵襲威尼斯和熱那亞兩個港口城市,以後蔓延至整個義大利。佛羅倫斯受災最重,城裡的95000人死掉了55000人。至1348年底,英格蘭南部也受到侵害。一年以後,從愛爾蘭、挪威到維也納的廣大地區都變成了鼠疫流行區。有人估計,1347~1350年間,僅在歐洲,就有2000萬人死於鼠疫。但疫區還在不斷擴大,又延及到德國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之後於1532年傳到俄羅斯西部。從1350~1400年間的歐洲人壽命從30歲縮短到僅僅20歲。直到16世紀末,歐洲每10年就發生一次鼠疫流行高峰。整個16、17世紀,鼠疫仍是威脅歐洲人生命的頭號元兇,至少有2500萬人死亡。當然,在這段時間內的軍事行動的諸多事件,十字軍東征,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行動,以及莫臥兒人的征服等等都推助了鼠疫的傳播。1664年到1665年,倫敦再次發生鼠疫大流行,鼠疫就是在這次流行中被命名為“黑死病”(Black death)的。這次倫敦鼠疫,直到全市發生了特大火災後才得以平息。而這次世界性的第二次大流行,到1800年左右才停止。

危害

公元14世紀,鼠疫第二次大流行,歷時70多年,波及歐、亞、北非等各大洲,當時以英國、義大利發病最重,死亡人數幾乎占總人口的1/2,歐洲則總計近1/4的人口喪生。
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史稱“黑死病”,1348~1351年在歐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內即死,3年內喪生人數達6200萬(有的說是3000萬),歐洲人口減少近1/4,其中威尼斯減70%,英國減58%,法國減3/4。1348年疫情高峰時,佛羅倫斯威尼斯、倫敦等城市的死亡人數均在10萬以上。此次“黑死病”延續到17世紀才消弭。流行範圍較廣的是第三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1894年,香港地區爆發鼠疫,20世紀30年代達到最高峰,波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逾千萬人。其中,印度最嚴重,20年內死亡102萬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當今,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還時有出現。

產生的後果和影響

病因不明產生恐慌。病因一時不明,更加重了疫情的神秘、恐怖色彩,許多無辜者被指控傳播鼠疫而被恐慌的民眾處死;貓也被當作瘟疫之源而被趕盡殺絕,老鼠泛濫,結果鼠疫更加肆虐,社會瀕臨崩潰。
人口驟減危及生存。
嚴重減員影響戰鬥力。
疫情促進了公共衛生事業和醫學的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