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是入江昭所著的書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 作者:[美]入江昭 
  • 原版名稱: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 譯者:李響 
  • ISBN:9787509781708
  • 頁數:252
  • 定價:49.00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2-1
  • 裝幀:精裝
  • 叢書:甲骨文叢書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二戰已結束七十年,探討戰爭起源的著作為數眾多。入江昭教授在宏大的國際史視野內審視亞洲-太平洋戰爭,其總體解釋框架是獨一無二的。他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闡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疏離,直至最終對抗它曾參與建立並維護的國際體系的。

作品目錄

前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引子
第二章 日本被孤立
第三章 締結反民主同盟
第四章 同盟的失敗
第五章 走向戰爭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作品思想

該書跳出了戰爭史敘述的傳統框架,即背景一原因一結果的敘事模式,另闢蹊徑,重點論述了戰爭爆發前期日本領導層對戰爭局勢的誤判,也就是說人江昭認為對戰爭形勢的錯誤估計推動了危機的蔓延,再加上日本想要主導亞洲的野心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世界大戰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人江昭認為一戰結束至20年代末,列強在《華盛頓條約》下已經達成了某種默契,世界局勢重新恢復穩定,並致力於戰後重建工作,但是30年代一場由日本掀起的危機打破了均勢,日本試圖建立東亞新秩序,擺脫以美國為主導的華盛頓體系。日本政府認為“身為‘一無所有’的國家”,日本必須為自己爭得生存權,擴大生存空間(第49頁),本著這一大陸政策,日本雄心勃勃地於1931年發起了對華戰爭並準備北上和南下,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但是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日本這一宏大目標越來越難以實現,不僅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還隨時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危險。
入江昭認為,雖然日本自與中國開戰以來,建立“東亞新秩序”就成了其要踐行的國策,但這一新秩序是一個籠統模糊的構想,中國不認同,美國、英國等列強也不認同,如此一來,日本在國際事務中便處於徹底的孤立狀態。於是,日本政府內部開始出現一種聲音:同美國講和,重返經過修正的華盛頓體系。作者在這裡強調,日本在向美國拋出和解意願時,美國政府也正有此意。美國政府主張,如果美國權益沒有受到實質性威脅,並且日本也願意繼續承認門戶開放原則,是可以接受日本重回華盛頓體系的。入江昭認為,從當時的國際形勢看,美日兩國的目標是並行不悖的,即對華盛頓條約作出修正的前提下回歸20年代的穩定。在作者看來,戰爭本可以早些結束甚至是可以避免,畢竟雙方的最終目的是如此的統一。正如人江昭在其1981年出版的《權力與文化:1941年—1945年的美日戰爭》一書中所說的,美日雙方在太平洋戰爭中都是傾其所有,盡一切可能來對抗另外一方,但他們同時又不斷思考著自己的戰爭目的。有趣的是,兩國真正的想法並無太大差別,所追求的國際秩序也有相似之處,也就是說,‘舊本和英美在戰場上打的你死我活,.但在思想意識上,卻沒有太大的出人”。但無奈日本方面對於下一步何去何從搖擺不定,內部鬥爭不斷,與美國的對話又遲緩,最終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最終沒能躲過核子彈的襲擊。

作者簡介

入江昭(Akira Iriye,1934— ),當代美國歷史學家,曾任哈佛大學歷史系Charles Warren講座教授、歷史系主任。1978年出任美國對外關係史學家學會主席,1982年入選美國國家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988年當選美國歷史協會主席,2000年榮獲日本天皇頒發的榮譽勳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