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國際思想家若干重大理論爭論研究》是2018年04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章東。
基本介紹
- 書名:第二國際思想家若干重大理論爭論研究
- 作者:方章東
- 類別:圖書 / 非虛構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04月
- ISBN:9787520315562
- 提供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字數:214,000 字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第二時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第二思想家結合資本主義新的時代特點,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重大問題展開爭鋒,主要括歷史唯物主義的體系與方法之爭、工人階級意識的自發性與“灌輸”論之爭、政黨與工會關係之爭、農民與土地問題之爭、議會民主與暴力革命之爭、民族利益與階級利益之爭、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前途之爭等。這些問題爭論呈現了第二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基本脈絡、思想全貌,具有時代境遇性,但又時代本身,具有當代場境的現實意義。《第二思想家若干重大理論爭論研究》通過對這些爭論的梳理探究,提煉出第二思想家如何看待理論與實踐關係立場、態度的反應。
圖書目錄
導論
節 第二思想家理論爭論的時代境遇
一 金融資本快速崛起
二 民主政治極大發展
三 中產階級集聚壯大
第二節 第二思想家理論爭論的命題
一 馬克思主義的詮釋
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三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四 馬克思主義民族化
第三節 第二思想家理論爭論的“過渡性”意義
一 忠誠於馬克思主義體系
二 背離馬克思主義哲學
三 活生生社會實踐面前的彷徨導論
節 第二思想家理論爭論的時代境遇
一 金融資本快速崛起
二 民主政治極大發展
三 中產階級集聚壯大
第二節 第二思想家理論爭論的命題
一 馬克思主義的詮釋
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三 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四 馬克思主義民族化
第三節 第二思想家理論爭論的“過渡性”意義
一 忠誠於馬克思主義體系
二 背離馬克思主義哲學
三 活生生社會實踐面前的彷徨
結語
章 歷史唯物主義的體系與方法之爭
節 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反叛
一 “經濟決定論”
二 新康德主義
三 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出籠
第二節 歷史唯物主義體系
一 馬克思主義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
二 歷史唯物主義從經濟出發
三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觀念起源與意識形態的本質
第三節 歷史唯物主義是方法
一 伯恩施坦對哲學和辯證法的失足
二 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世界觀
三 辯證唯物主義是行動的哲學
結語
第二章 工人階級意識的自發性與“灌輸”論之爭
節 工人階級組織起來
一 工會組織蓬勃發展
二 無產階級政黨組織紛紛建立
第二節 工人階級意識的自發性
一 工人階級意識
二 “社會主義運動並不依賴任何理論”
第三節 工人階級意識必須由外“灌輸”
一 社會主義意識必須從外“灌輸”
二 馬克思主義通俗化
三 多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途徑
四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同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
結語
第三章 政黨與工會的關係之爭
節 普列漢諾夫的“工會中立”論
一 “工會中立”論的形成
二 “工會中立”論的演變
第二節 盧森堡對“工會中立”論的批駁
一 正確認識工會的作用
二 批駁“權利平等”理論基礎
三 保持黨的組織與民眾罷工之間的合理張力
第三節 “工會中立”論爭論的評價
一 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政黨與工會關係思想的誤讀
二 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關係觀點的分歧
結語
第四章 農民與土地問題之爭
節 農民與土地問題的由來
一 各國農民與土地問題的歷史與現實
二 農民和土地問題的爭論
第二節 無產階級政黨關於農民和土地問題的基本思想
一 《黨宣言》中關於農民的理論闡述
二 1848年革命對馬克思和恩格斯農民觀的影響
三 馬克思的《論土地國有化》
四 恩格斯的《法德農民問題》
五 考茨基的《土地問題》
六 列寧關於土地綱領的辯證論述
結語
第五章 暴力革命與議會民主之爭
節 “勒蘭事件”與議會民主
一 “勒蘭事件”
二 資產階級內閣的作用
三 議會民主的限度
第二節 俄國革命與無產階級暴力革命
一 俄國革命的政治意義
二 俄國革命是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勝利的範例
第三節 議會民主和暴力革命是革命的“兩手”
一 民主改良是社會革命的合法手段
二 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主要手段
結語
第六章 民族利益與階級利益之爭
節 民族利益與階級利益相互衝突
一 鮑威爾的民族文化觀
二 考茨基對待民族問題與階級關係問題上的矛盾性
三 盧森堡的民族自治觀
第二節 民族利益與階級利益相互融合
一 伯恩施坦的殖民政策以及列寧對其的批判
二 鮑威爾的“階級力量均勢論”
結語
第七章 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前途之爭
節 帝國主義的壟斷性質
一 辭源學的帝國主義
二 金融資本是帝國主義經濟的集中表現
三 托拉斯是一種新的歷史現象
四 資本積累的帝國主義
第二節 帝國主義的出路在於社會主義
一 金融資本為社會主義創造了前提
二 托拉斯確信社會主義理想
三 帝國主義的根本出路在於社會主義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