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眼睛看普洱

第三隻眼睛看普洱

《第三隻眼睛看普洱(附光碟圖說中國茶文化雅賢樓茶文化)》由徐鳳龍、侯建榮、徐鶴薇所著,《第三隻眼睛看普洱(附光碟圖說中國茶文化雅賢樓茶文化)》以平民的視角講述一個茶藝大師,出行訓真人,找真是,訪茶山,覓真正的古茶樹。這樣一個通過實地勘察,採訪當地少數民族的老族長、老茶人,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及生產、生活方式,採集到大量一手資料,也是文中的真實寫作風格。

基本介紹

  • 書名:第三隻眼睛看普洱
  • 類型:烹飪美食與酒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8468625
  • 作者:徐鳳龍 等
  • 出版社: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408頁
  • 開本:2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米油鹽醬醋茶”俗人之謂也,“不可一日無此君”,雅士之趣也;
茶之小用,可為飲,可為藥,可為菜餚。人食五穀,難超凡俗。
茶之大用,不必為飲,不必為藥,不必為餚。君品佳茗,日趨賢雅。
酒以火為精神,其烈也必傷身;茶以水為性情,其淡也實養心。水火之不容,此處可也,水亦能克火也,水亦能克火也。以全面的視角講述普洱的溯源,《第三隻眼睛看普洱(附光碟圖說中國茶文化雅賢樓茶文化)》由徐鳳龍、侯建榮、徐鶴薇所著。

作者簡介

徐鳳龍先生,1964年l2月生,吉林榆樹人。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國家茶藝師高級考評員。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美術系,讀書期間勤奮刻苦,長於國畫,喜寄情山水。改革開放後,創辦裝飾公司,屢創佳績。但徐先生時時不能忘懷自己的文化情結,於1999年創建了吉林省第一家以古典傳統風格為主調的稚賢樓茶藝館,兢兢業業,開始了對茶文化的深入探討與研究。2003年5月徐先生與妻子張鵬燕共同編撰國家職業資格培訓鑑定教材《茶藝師>,並以雅賢樓為基礎,成立於吉林省雅賢樓茶藝師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專業茶藝師人才,同時徐先生還被長春市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幾年來夫婦二人醉心於茶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已陸續出版《茶藝師》、《在家沖泡工夫茶》、《飲茶事典》、《尋找紫砂之源》、《普洱溯源》……並於2006年啟用祖上老號“萬和聖”並連建數家萬和聖茶莊。與武夷山福蓮岩茶有限公司在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轄區購置近千畝生態茶園,2008年成立東北地區最大規模的“雅賢樓精品紫砂藝術館”。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一定貢獻!

圖書目錄

第一篇
江城古茶山
江城田房古茶園
江城茶業有歷史
縣委書記話江城
江城有條古老街
曼灘老寨傣風情
日煌山上開山人
第二篇
易武古茶山
重訪老街感慨多
易武茶事斷案碑
地委書記話易武
採茶易武古茶園
第三篇
南糯古茶山
半坡古寨訪香門
南糯茶山有歷史
踏訪古樹遇冰雹
竹筒香茶暖人心
第四篇
景邁古茶山
雨夜投宿哎冷寺
布朗族人蘇文新
景邁山中采古茶
景邁茶園有歷史
第五篇
景谷古茶山
景谷夜半降春雨
金家前輩馬鍋頭
沱茶源頭有後人
苦竹山中古茶園
第六篇
困鹿古茶山
困鹿途經何家寨
困鹿皇家古茶園
困鹿寨中古茶樹
第七篇
哀牢古茶山
哀牢山中尋古茶
投宿木廠高山上
話說莽莽哀牢山
古樹茶王千家寨
第八篇
無量古茶山
樊綽《蠻書》記普洱
無量山尋古茶樹
文聯主席話景東
安定文龍傳茶技
第九篇
普洱八座山
普洱茶基本知識
普洱專家肖時英
專家鑑定八座山
一手提走八座山
雅賢樓普洱茶藝
領袖關懷雅賢樓
領導關心雅賢樓
雅賢樓茶產業鏈
雅賢樓茶藝館總號
雅賢樓茶藝館東北亞分號
雅賢樓志
雅賢樓茶文化
吉林省茶文化研究會
雅賢樓茶藝師學校
雅賢樓茶藝表演隊
萬和聖茶莊的由來
萬和聖茶莊分號
雅賢樓精品紫砂藝術館
首屆(中國·吉林)當代紫砂
名師名壺邀請展
第二屆(中國·吉林)當代紫
砂名師名壺邀請展
第三屆(中國·吉林)當代紫
砂名師名壺邀請展
首屆(中國·東北)紫砂群英

雅賢樓與瀾滄古茶
雅賢樓的第一
雅賢樓編著的茶文化書籍

文摘

江城田房古茶園
2013年3月3日,普洱,晴,氣溫28℃
上午8點多,我們深山尋古茶考察團一行6人駕駛一輛越野車從普洱市向著東南方向出發。雖說走的是213省道,但云南的公路不能用平原公路的標準去衡量,整體路況還算不錯,就是彎路太多了,我們在盤山公路上行走的軌跡,尤如古代戰場上飄揚的狼牙旗的邊緣出現在衛星導航顯示器上。
畢竟是第一天走進大山尋古茶,隨行人都挺有精神。
女兒徐鶴薇第一次走進雲南的群山之中,更是興奮異常。尤其我們剛從東北過來,那裡的三月還是白雪皚皚,寒風刺骨,這裡卻鮮花盛開,滿目青翠,春日融融。兩眼緊緊盯著車窗外相對而出的莽莽群山,向隨行者詢問路邊一視而過的各種她感興趣的事物。
這裡的山路蜿蜒崎嶇,我們的身體也隨著越野車在盤山公路上的不停轉彎而東搖西晃。
就這樣,我們沿著這條盤山公路經倚象鎮、康平鄉過曼老江一直到整董鎮再折向東偏北方向,全程行駛153千米,於中午時分來到了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城。
這是一座寧靜的小縣城,歷史上著名的磚茶原產地,敬昌號、福泰龍號、福泰昌號等二十多家老茶號曾雲集於此。
明明是一座山城,卻名喚江城,何也?我一直不解。
原來呀,這裡有三條江流經此地:曼老江、李仙江、勐吟江,勐吟江的下段又叫龍馬江,素有“金雞飛上山,龍馬跳進江”的傳說,故名江城。喔,原來如此。
這山哪,一但有水環繞就活了。江城,多么浪漫而富有活力的地方啊!
據前來迎接我們的江城縣茶行業發展辦公室主任王雲高介紹,江城全縣有12萬多人口,縣城內常住人口大約3萬多人,25個少數民族,是中國與越南、寮國三國交界之地。對比一下,這裡還真的和一眼望三國,犬吠聞三疆的吉林省渾春市的防川前哨(中國、俄羅斯、朝鮮三國交界)有些相似之處。
午餐後,在江城縣茶行業發展辦公室兩位主任的陪同下,我們駕車沿著一條新修好的,但非常彎曲且狹窄的鄉路,於下午13點3刻來到了距離縣城約8公里左右的田房寨。
田房寨坐落在江城縣城西北的群山之中,四周古木參天,陰翳敝日,民風淳樸。
聽田房寨上寨組長普美芳介紹說,田房寨歸田房村管轄,分上下兩寨,全村約1700多人,分9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主要由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瑤族等民族組成,其中以彝族為主。
我們在彝族茶農白師傅家稍事飲茶休息後,便背起行裝出發,到山後的古茶園考察。
一行人在白師傅的帶領下,沿著一條依山被人們踏出的凹凸不平的山問小路,深一腳淺一腳地進山了。小路兩側迎面而來的是高聳入雲的青竹和我們這些山外人實在叫不出名字的參天大樹以及雲南特有的各種奇異的植物。翻過一道山樑,眼前是一片相對開闊的田地,順著田梗,又跨過兩個小獨木橋才來到對面的山上。
這裡有成片的古茶樹,高高矮矮錯落有致地排列,在高大的古樹庇護下已抽出新芽,茁壯地成長著。
高原的陽光強烈而刺眼,一路跋涉爬坡,大家都已汗流浹背,但看到古茶樹時的興奮心情早已經取代了所有的疲憊,有的只是滿臉的興奮和喜悅。
女兒徐鶴薇第一次與古茶園親密接觸,更是顧不得擦擦臉上流淌的汗水,不停地變換著角度按動快門,忠實地記錄著她所認可的一切。
在上山的路上,我們經過一片相對低矮的茶園。據當地人說,這些低矮一些的也是樹齡大約100~400年左右的古茶樹,只是在以糧為綱的年月里被大量地砍伐,有的地方被開墾種了糧食,但在坡地及田頭還是留下了一些矮樹樁。那時候,有些人還認為,把古茶樹幹鋸掉後,發出的新芽會多些,能夠增加產量,並且便於採摘,於是就變成了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些由老樹樁生髮出來的矮一些的古茶樹。當年這裡山前山後到處都是古茶樹,也沒人去用心管理,很多古茶樹就那么自生自滅了,想想怪可惜的。
仔細觀察,果然這些茶樹的根部都很粗大且滄桑,上面長滿了虬勁的枝椏。
我感慨於那些老根生命的頑強,雖被砍斷主幹,然而,那些植根於大山深處的根,依然抽出新芽而勃發,但根是老根,新芽品質與高大的老茶樹新芽品質無異。如此看來,還真的不能以高矮論英雄啊!
在彝族茶農白師傅家的古茶園,用GPS定位儀測量結果:
海拔1127米,北緯22°36'44'',東經101o°53'26'',溫度26℃,相對濕度68%。
聽白師傅講,他家這片古茶園是祖上留下的,大約有十幾畝,好的年景采的茶青差不多能做100千克的乾茶葉。為了把自家的茶園侍弄得更好,他每天早晨七八點鐘就來到茶園鋤草、翻耕、修樹剪枝,一直要乾到天黑才回家。在過去的年月里,也沒有人關心這些古茶樹,產量不高不說,還很難採摘,每天爬上爬下的,費時費力,也賣不上價錢,有些茶農當時也上山采一些古樹茶偷偷地摻到新茶園的小樹茶青里賣,還怕被人發現。不像現在,人們都認識到古樹茶的品質,價錢賣得也高,所以,得好好侍弄這些古茶園,可不敢讓祖宗留下的茶園毀在自己的手上。
這些古茶樹在這兒活了幾百年了,很少生蟲子,從來沒打過農藥。肥料的來源主要是這裡一年四季有植物生長,周邊有很多高大的樹木,這些樹木以及植物的落葉慢慢地都變成了腐殖土。再有,他還在茶園裡養了很多隻雞,這些雞在茶園裡吃各種植物的種籽及樹下、土壤中的蟲子、蟲卵,雞的糞便還能增加茶園的肥力,同時,養雞還能增加一筆收入,這也算是立體生態茶園吧。你們看,這裡古茶樹的葉子長得油黑鋥亮,並且很厚實,發出來的芽頭也很壯!可以看出,白師傅對擁有自己的一片茶園感到充實而滿意。
P18-26

序言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國民的保健意識也在逐漸地增強。
大家也知道,茶是世界上公認的三大不含酒精的飲料之一。喝茶有益健康,自古就有定論,茶為萬病之藥,是普遍的共識,所以飲茶者日益增多,並且呈年輕化趨勢,這是很好的現象。
普洱茶這幾年更是異軍突起,以其貯存方式得當、越陳越香的獨特性而占據了中國茶產業的半壁江山,更有燎原之勢。
仔細想來,普洱茶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也在情理之中。她早已從最初的供應青藏高原和內蒙古大草原遊牧民族的緊壓茶蛻變成家喻戶曉的最佳保健飲品,從最初識之的“中藥湯”到“不可一日無此君”,真是質的變化。
早在2009年初,我編著的《普洱溯源》在全國新華書店出版發行之後,便萌生了再寫一本與普洱茶有關的圖書。尤其這幾年來,看到普洱茶市場也是亂象叢生,以次充好者、以假亂真者比比皆是,當然了,我們也不能一梭子撂倒一片,普洱茶主流市場大部分做得還是很好的。
為了正本清源,不想聽你這樣講聽他那樣說,我決定到有歷史淵源的古茶山親自去考察、去採訪、去體會,要相對客觀地向天下茶友們展示真實的普洱茶,尤其是古樹茶。於是《第三隻眼睛看普洱》逐漸浮現出來。
近幾年,我也一直在找機會去實現自己的願望,但一直沒有碰到合適的有緣人。
2012年末,我在長春雅賢樓與雲南省銀生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侯建榮先生聊天時又提到了《第三隻眼睛看普洱》這個話題,彼此之間都很感興趣,於是才有今年3月初,我們一行6人組成的雲南深山尋古茶考察團,駕駛著越野車開始了在雲南十萬大山中各式盤山公路上,歷時26天,行程2000多公里,住農戶,住廟宇,住茶山,住沒有洗手盆的小賓館,雖歷盡艱辛,但體驗著充滿快樂的尋茶之旅。
我們此行的宗旨就是尋真人,找真事,訪茶山,覓真正的古樹茶。所以,我們走訪了八座有歷史淵源的古茶山:江城古茶山(磚茶發源地)、易武古茶山(歷史上貢茶產地,著名的老茶莊雲集地)、南糯古茶山(勐海地區樹齡八百年以上集中成片的古茶園)、景邁古茶山(千年萬畝古茶園,世界茶葉博物館)、景谷古茶山(沱茶原產地)、困鹿古茶山(皇家御茶園)、哀牢、無量古茶山(唐代樊綽《蠻書》中所說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所在地)。
通過實地勘察,採訪當地少數民族的老族長、老茶人,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及生產、生活方式,採集到大量第一手資料,為撰寫《第三隻眼睛看普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真實地記錄我們的深山尋古茶之旅,普洱市電視台還派出具有豐富拍攝經驗的孔冰主任一路隨行。
同時,我還帶著女兒徐鶴薇,她的任務一是隨行攝影,二是以九〇後的視角去感受古茶山,談感受寫體會。文化的傳播要代代相傳哪!
此書我們不想寫得很文藝,只想忠實地記錄踏訪八座古茶山的歷程,可能都是大白話,也可能不那么跌宕起伏,但我們所記敘的一切都是還原於真實。
在此,我真誠地感謝此行給予我們幫助的所有朋友們,鳳龍給諸位深深鞠躬,謝謝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