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古琴藝術專場

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古琴藝術專場

4月16日,由華夏文化促進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古琴藝術專場在北京紫霞琴院舉行。此次活動以展演講座和研討等多元形式線上線下結合舉辦,是一次非遺傳承、傳播的現場實踐。由常月紅擔任論壇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古琴藝術專場
  • 時間:2023年4月16日
  • 地點:紫霞琴院
活動背景,組織機構,活動內容,

活動背景

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古琴藝術專場是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系列專場活動,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組織機構

活動內容

論壇主席、華夏文化促進會非遺分會會長常月紅在致辭時指出,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古琴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認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傳統音樂項目,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常月紅指出,古琴藝術在流派眾多、遍布大江南北,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者,在中國文化發展史和對外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圍繞古琴藝術而衍生出的產品和服務,已經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化產業。“古琴藝術作為此次論壇的首個專場,無疑是一個高起點的開局。”常月紅說。
此次活動以展演、講座和研討等多元形式線上線下結合舉辦,是一次非遺傳承、傳播的現場實踐。展演講座由著名古琴演奏家李蓬蓬主講。李蓬蓬和現場觀眾分享了學藝之路,以及她多年來在國際舞台上的演出經歷。李蓬蓬認為,要把握好每次演奏機會,因為觀眾對古琴的第一印象會直接影響他們對古琴的認知。多年來,李蓬蓬通過古琴讓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不斷用古琴藝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現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
期間,李蓬蓬現場為琴友指導琴技,深入淺出地講解彈奏技法和要點。琴友們非常珍視這個難得的機會。在指導結束後,李蓬蓬應邀彈奏了經典古琴曲目《流水》,將活動推向了高潮。
在研討環節中,與會專家紛紛表示對中國擁有古琴藝術這樣的文化瑰寶而感到驕傲。論壇聯合主席、中國政府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文化官員蘇旭回顧了2003年古琴藝術成為中國第一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目錄”的經歷。他認為,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琴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和中國的書畫、詩歌以及文學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當古琴藝術站上了國際舞台,就注定在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古琴藝術的琴友已經超過300萬人,這體現了非遺保護工作的顯著成就。
論壇副主席張秀梅博士認為,古琴樂曲與傳統醫藥同是中華文明,古琴音波能促進大腦的“靜態思維”,訓練大腦,調整人體各系統,音樂療養,古有記載,撫琴且長壽者不勝枚舉。
論壇秘書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員安夙參與策劃了多場古琴藝術相關展覽。她認為,中國有很多館藏的文物和作品與古琴密切關聯,古琴早已超越物象的本體,成為中國人心中美好的心靈寄託。古琴作為最具有民族性的樂器之一,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懷,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做好非遺工作的意義就在於能把屬於中國的民族情感,人文精神得以傳承、延續和發展。讓孩子坐下來,靜心捧茗,撫琴一曲,與古人對話,並成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絕好途徑。”安夙說。
北京樂器研究所研究員彭麗穎結合自己從事的古樂器修復工作談到,古樂器復原,多以古琴為參考,無論是形制,材質,斫琴工藝還是傳承精神都最具代表性。她表示,樂器和音樂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資源,在提升文化自信、增進民族團結、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非遺樂器需要注入更多的活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參與論壇工作的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周文娟親耳傾聽並用心感受古琴藝術,深受李蓬蓬的演奏所震撼。此次活動使她對古琴有了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她注意到線上線下互動的多元化傳播方式能夠拓寬觸達面,加速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古琴藝術,對非遺項目的傳承和傳播具有積極作用。作為青年一代的她表示,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未來要盡其所能、身體力行推進古琴藝術的傳承、創新和對外交流。”
中央音樂學院趙堅娣博士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對古琴藝術和古琴演奏家風格、教學關係等方面做了分析。
趙曉霞在總結時說,本次活動在形式上精心設計,內容上把教學評點、大師展演、互動訪談、歷程分享、專家研討等環節融合呈現,並且同步直播,現場感強,生動活潑。專家從不同角度的發言,讓古琴藝術變得更加立體,是非遺傳承傳播模式的新探索,吸引了大量琴友和古琴愛好者的關注。
據了解,線下線上共有600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這對於普及古琴藝術,傳承發展古琴文化,推動文化交流,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