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 詞語: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 注音:dìsāndàidiànzǐjìsuànjī
- 釋義:小規模積體電路製造的電子計算機
簡介
特點:採用積體電路(每個電路片有4一100個門)和軟設備系統化時代。
第三代計算機即第三代積體電路計算機 (1964-1971)。特徵是以中小規模積體電路(每片上集成一千個邏輯門以內)(西文寫作SSI、MSI)來構成計算機的主要功能部件;主存儲...
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製造的電子計算機。1964年開始出現,60年代末大量生產。中國於1970年研製成第一台積體電路計算機。中文名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詞語 第三代電子...
10 下一代計算機 11 計算機學科 電子計算機(electronic computer),通稱電腦,簡稱計算機(computer),是一種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所相關的技術研究...
簡稱數字計算機。其內部被傳送、存儲和運算的信息,都是以電磁信號形式表示的數字。典型的數字電子計算機由中央處理器、計算機存儲系統和計算機輸入/輸出系統組成。計算機...
第四代電子計算機以大規模、超大規模積體電路作為基本電子元件。第四代電子計算機四代特點 編輯 第四代計算機是指從1970年以後採用大規模積體電路(LSI)和超大規模集成...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採用電晶體製造的電子計算機。國外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生存期大約是1957-1964年。其軟體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式設計語言,如fortran、algol等。中國第一...
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了積體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片上,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編輯 鎖定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套用工作項目 審核。第五代計算機是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信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智慧型...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γ射線、超音波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
計算機從20世紀40年代誕生至今,已有50多年了。隨著數字科技的革新,計算機差不多每10年就更新換代一次。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式...
與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相比,電晶體計算機體積小,耗電少,成本低,邏輯功能強,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第三代(1963~1970年)是積體電路計算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1958...
中國計算機史主要成就 編輯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誌著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微型計算機簡稱“微型機”、“微機”,由於其具備人腦的某些功能,所以也稱其為“微電腦”。微型計算機是由大規模積體電路組成的、體積較小的電子計算機。它是以微...
計算機系列簡稱“系列機”。功能不同,但可配套使用的大、中、小等檔次的一系列電子計算機。在設計時已考慮到系列機在結構上的一致性,故具有兼容性。較低檔計算機...
第一台電腦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通用電子計算機。 人們把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新出現一些新型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