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英語:East line of World War I;德語:Ostlinie des Ersten Weltkrieges;俄語:линия восток)是指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為一方的同盟國俄羅斯帝國之間的戰爭,是一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
  • 外文名:East Front of World War I
  • 參戰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等
  • 發生時間:1914年—1918年
1914年,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

1914年

1914年7月28日,在塞爾維亞拒絕奧匈的最後通牒後,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羅斯帝國站在塞爾維亞一方加入了戰爭,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從而開啟了一戰的東線戰場。
東線北起波羅的海,南至羅馬尼亞,長900千米。在北面,德軍和俄軍交戰,而在南邊,俄軍和奧軍交戰。
由於德軍主力集中在西線,越過比利時邊境發動進攻,而在東線德國則選擇防守。因此,俄軍決定以西北方面軍進攻東普魯士,以西南方面軍進攻加利西亞,後者為主攻方向。
8月17日,俄軍兩個集團軍越過邊界線進入東普魯士,一開始取得勝利,奪取了貢賓嫩,但在8月29~30日的坦嫩貝格(坦能堡戰役)戰役中遭德軍重創。德軍成功切斷了俄國第一第二集團軍的聯繫,集中力量消滅了第二集團軍,俄第二集團軍司令員薩姆索諾夫兵敗自殺。9月2日,俄軍退出德國邊境,尾隨而來的德軍在9月10日突破了俄軍防線,打開通向貢賓嫩的道路,但未能消滅俄國第一集團軍(馬祖里湖戰役)。
在南邊,8月18日,俄國西南方面軍向奧軍發起進攻,奧軍發動的反衝擊被擊退,隨後得到增援的俄軍大敗奧軍,9月3日占領利沃夫,隨後占領要塞城市普熱梅希爾。(加利西亞戰役)。加利西亞戰役後,奧匈喪失了其在喀爾巴阡山脈東北的地域,不得不憑藉山脈地形和德軍增援繼續戰爭
9月中旬,德奧聯軍向維斯瓦河方向發動進攻,隨即爆發華沙-伊萬哥羅德戰役,俄軍擊潰了奧軍,迫使側翼暴露的德軍撤退。10月,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一方作戰,開啟高加索戰線。11月的羅茲戰役,德俄雙方將目光重新移回北方,進行大規模的運動迂迴戰後,雙方均未達成既定目標。

1915年

年初,俄軍於1月23日向奧軍進攻,企圖奪取喀爾巴阡山脈山口,兵臨維也納和布達佩斯而將奧匈逐出戰爭。在喀爾巴阡戰役當中德奧聯軍阻止了俄軍的攻勢。4月,俄軍的攻勢剛剛告一段落,德奧軍的反擊隨機拉開。在德軍占據優勢的炮兵面前,素質不高的俄軍步兵承受了巨大打擊,第三集團軍基本喪失了戰鬥力。(戈利采-塔諾夫戰役,對戈爾利采的突破
6月3日,德奧軍發動第二輪攻勢,22日,奧軍奪回了利沃夫,到了8月4日,德軍攻占了華沙。至此,奧匈已經奪回了1914年戰爭中丟失的領土,而德軍也徹底解除了俄軍威脅西里西亞和波茲南的可能性。7月14日,德軍發動里加—沙夫利戰役,一直推進到維爾紐斯城郊。
10月14日,在得到同盟國許諾馬其頓的保證之後,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一方參戰,從側後給了塞爾維亞致命一擊。奧匈進攻一年的巴爾幹戰線在六周內土崩瓦解了。門的內格羅投降,11月,巴爾幹半島上同盟國成員已經通過鐵路聯繫起來了,彈藥奇缺的奧斯曼土耳其得到了大量德國的彈藥輸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