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音樂評論比賽

2022年4月,中央音樂學院首屆音樂評論比賽落下帷幕。經過初評和複評兩輪嚴格評審,組委會從41篇參賽文章中評選出10篇進入決賽,最終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秀獎4名。此次樂評比賽採用“比賽-研討”模式,不同輪次採用不同的評審辦法,穿插評審專家點評、選手答辯,選手與專家積極互動,讓比賽具有教學示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一屆音樂評論比賽
  • 活動類型:音樂評論比賽
賽事簡介,賽事影響,

賽事簡介

本次比賽面向央音全體學生,針對“和樂中西·融創未來”央音作曲系教師管弦樂、民族室內樂兩場新作品音樂會撰寫評論文章。參賽學生包括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評審們表示,不少參賽文章能將基於音樂會所延展的個人體驗與價值判斷相結合,體現寫作者的知識背景與理性思辨,難能可貴。
決賽採用了選手宣讀與答辯相結合的形式。同時,組委會還邀請了不同輪次的評審和專家、作曲家圍繞本次參賽文章與樂評寫作的相關問題展開研討。在決賽現場,評審和選手們聚焦中國當代音樂的創作問題,以開放、自由、多元的理論觀點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評審和專家們多層面、多角度地拓展討論音樂評論寫作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在研討中涉及了許多當前中國音樂創作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諸如,由東西方文化引發的議題、對民族性和時代性的關注等。
對選手思考能力的考察是此次樂評比賽的重要評審標準之一。評審李淑琴教授認為:“音樂評論應具備四個條件,材料、工具、鑑賞力、思想性,音樂評論所體現的見解應保持獨立性、客觀性,還要符合藝術的規律。”《人民音樂》常務副主編張萌結合本次參賽文章,將樂評的評審標準分為了三個層次:技術層面的分析、問題意識和對問題的進一步探究,當達到第三個層次時,音樂評論才有可能引發不同領域的人對共同文化的思考,而這都以評論者的思想性為依託。在決賽現場,評審和專家們還結合個人的寫作經驗,對“音樂評論”這一寫作的實踐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評審,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音樂學系教授周海宏詳細地總結了樂評寫作的五個方面、十五個維度的問題,涉及了評論者的立場、評論者和創作者的關係、高水平的樂評寫作應具有的標準等問題。

賽事影響

央音音樂學系的選手們在本次比賽中表現搶眼——10名獲獎選手中有8名來自音樂學系,音樂學系系主任安平在賽後欣慰地表示:“音樂學系的確應該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到音樂實踐中。另外,本次獲獎的10名選手中,有6名都是音樂學系本科招生改革後入學的學生,包括獲得一、二等獎的3名同學。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招生選拔的機制發揮了作用。”
獲得一等獎的楊其睿同學表示,“這次比賽我第一次真正貼近、徹底了解了當代音樂的創作群體和創作模式,引發了我很多思考,希望今後能繼續作為一個音樂學人,從更多元的文化和歷史視角對當代音樂創作做出更新的評價。”獲得三等獎的文子洋同學表示,“老師們的發言也讓我受益匪淺,一方面是文字表達上的收穫,另一方面也讓我反觀自己的作曲創作,有助於我對音樂的進一步理解。”
央音作曲系教授梁發勇認為,本次活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有助於提高同學們的音樂評論水平,教學與實踐互相促進。組委會副主席賈國平表示,希望推進賽事的持續性,在可能的情況下將本項比賽推向全國,為更多的青年學子提供平台,促進良好音樂評論風氣的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