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鵬(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符鵬(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符鵬,男,漢族,1983年生於河南南陽,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符鵬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南陽
  • 出生日期:1983年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文藝學
  • 任職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 職稱:副教授、研究員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學術論文,參撰著作,譯文,會議論文,研究項目,教學實踐,學術講座,所獲榮譽,

人物經歷

2019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2016年1月—2019年6月,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2012年9月—2015年12月,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講師
2006年9月—2012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碩士、博士
2002年9月—2006年6月,南陽師範學院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學士

研究方向

本人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論與思想史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希望透過社會史和精神史的維度激活既有的思想史研究方法,由此重新思考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文論研究的問題意識、方法視野及其認知能量。其中,尤為致力於探究1950與1980年代兩個時段歷史與文學形構過程的政治、社會、思想與文化意涵。其二,英國文化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希望探究英國文化研究興起與演進過程所關聯的英國社會、思想、政治與文化議題。其中,特別集中關注早期英國文化研究實踐及論爭的思想史與社會史內涵,進而探索在中國語境重新激活文化研究活力的實踐路徑。

研究成果

學術論文

(1)《回向“經驗”的可能方式與人文知識思想的社會想像力》,《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台灣)唐山出版社,2019年。(2.6萬)
(2)《階級敘事的文化想像力及其限制——〈鋼的琴〉的現實感與問題意識》,張志強主編:《亞洲現代思想》(第2輯),三聯書店,2019年,即刊。(1.6萬)
(3)《進化與倫理:梁啓超的人道觀念及其張力》,《哲學與文化》(台灣),2018年第3期。(1.2萬,A&HCI)
(4)《體制改造、意識重構與工會的再定位——1956年天津私營工業改造的歷史實踐及其精神內涵》,賀照田、高士明主編:《人間思想》(第9輯),(台灣)人間出版社,2018年。(3.6萬)
(5)《境況中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歷史構成與認識內涵》,《文藝理論與批評》,2018年第4期。(0.4萬)
(6)《管理科學、團體意識與愛情美學——〈沉重的翅膀〉與新時期的價值起源》,《文學評論》,2017年第4期。(2萬)
(7)《轉折時代的精神現象學:重評〈沙鷗〉及其論爭》,《當代電影》,2017年第7期。(1萬)
(8)《生產組織、文教實踐與主人意識——1953年天津工廠的秩序重建及其精神意涵》,賀照田、高士明主編:《人間思想》(第7輯)“新與舊,理與時,情與勢”,(台灣)人間出版社,2017年。(3.2萬)[特邀修訂版刊於《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5期;收入賀照田主編:《革命·歷史·文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待出版]
(9)《置身事內的藝術批評》,《讀書》,2016年第3期。(0.4萬)
(10)《重整河山待新生:天津解放初期工廠接管的歷史實踐與倫理意涵》,賀照田、高士明主編:《人間思想》(第5輯)“新人·土地·國家”,(台灣)人間出版社,2016年。(2.7萬)[特邀修訂版刊於《中共黨史研究》,2017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全文轉載;收入王元周主編:《工業化:近代工業的發展與工人階級的成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待出版]
(11)《現實感與問題意識:民眾路線與當代文化研究的實踐空間》,陶東風、周憲主編:《文化研究》2016年第1輯(總第24輯)。(1.3萬)
(12)《張載〈西銘〉與儒家宗法共同體的想像性建構——以“親親尊尊”的禮秩原則為視角》,《宋史研究論叢》,2015年第2輯(總第17輯)。(1.4萬)
(13)《再造社會主義新人嘗試及其內在危機:蔣子龍小說〈赤橙黃綠青藍紫〉中的青年問題》,《文學評論》,2015年第5期。(2萬)[收入羅崗、孫曉忠編:《重返“人民文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賀照田主編:《革命·歷史·文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待出版]
(14)《理論研究的歷史想像力》,《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10期。(0.7萬)
(15)《進化論與近代人道觀念的重構:以嚴復和康有為的人性論比較為中心》,許紀霖主編:《知識分子論叢》第13輯,2015年。(1.9萬)
(16)《真情實感,還是人情事理?》,《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0.4萬)
(17)《新時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危中之機》,《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年第4期。(0.4萬)
(18)《階級想像的危機與底層話語的困境:重讀小說〈那兒〉》,《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6期。(1.2萬)[收入《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李雲雷編:《“底層文學”研究讀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19)《反抗的文化形式與階級意識的危機:工人階級文化再思考》,《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11期。(0.7萬)
(20)《置身事內:歷史認知的使命與文化時評的位置》,《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2.2萬字)
(21)《為什麼要讀柄谷行人》,《書屋》,2012年第4期。(0.5萬)
(22)《當代中國文學社會學研究的知識空間與思想視域》,《社會科學論壇》,2012年第5期。(0.7萬)
(23)《奢侈的符號邏輯與中產階級想像的困境》,《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第10期。(0.7萬)[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全文轉載]
(24)《何謂中間物?哪一種進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3期。(1萬)
(25)《香港功夫電影中的民族主義書寫——以電影〈葉問〉系列為例》,《藝術評論》,2010年第7期。(0.8萬)
(26)《作為方法的日本魯迅研究——以伊藤虎丸的〈魯迅與終末論〉為中心》,《文化與詩學》,2009年第2輯(總第9輯)。(1.2萬)
(27)《責任的重負——哈姆雷特的倫理困境》,《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0.7萬)

參撰著作

(1)《文藝美學》(王一川主編),第四章“文學美及其社會文化意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待出版。(1.7萬)
(2)《我本來是要去墨西哥的——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主義經驗及其問題》(高士明主編),2019年,待出版。(合著)
(3)《革命·歷史·文學》(賀照田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待出版。(合著)
(4)《當代大眾文化價值觀研究:社會主義與大眾文化》(陶東風主編),第七章“當代大眾文化中的工人階級敘事與社會主義的表意焦慮”,遼寧教育出版社,2014年。(3.1萬字)
(5)《人與文化》(陳雪虎主編)(叢書主編:王一川),第7章“文化的民主化及其現代革命”,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1.1萬字)
(6)《文學社會學新編》(方維規主編),第4章“經驗實證的‘文學社會學’”、第5章“理論批判的‘文學社會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4.7萬字)
(7)《中國現代文論新編》(陳雪虎主編),第5章“時代、革命與文學”、第7章“革命化:從作者到機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2.8萬字)

譯文

(1)馬爾庫塞:《作為現實形式的藝術》(翻譯),《文化與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輯。(0.9萬)
(2)布爾迪厄:《權力場中的文學場》(翻譯),《文學社會學新編》(方維規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0.6萬)

會議論文

(1)《自我感的歷史負載及其時代形變——蔣子龍早期工業小說寫作的經驗起源與觀念內涵》,會議論文,上海大學文學院,“當代文學七十年”學術研討會,2019年6月29-30日。
(2)《歷史激盪中的組織再造:“一長制”興替的實踐構成與觀念機制》,會議論文,西南大學研究生院、文學院,“文學、革命與中國經驗”第一屆青年學者論壇,2019年6月22-23日。
(3)《歷史激盪中的組織再造(下):民主改革的嘗試與工會論爭的疑難》,會議論文,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作為思想資源的1950年代”,2019年4月20-21日。
(4)《回向“經驗”的可能方式與人文知識思想的社會想像力》,會議論文,北京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可能?如何可能?”,2018年11月30日。
(5)《歷史激盪中的觀念振幅、組織再造與人心調適——1957年天津工廠民主管理的歷史實踐及其思想意涵》,會議論文,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1950年代中期歷史實踐的社會、思想、文化、生活意涵”,2018年4月28-29日。
(6)《重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歷史前提》,會議發言,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暨構建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學術研討會”,2018年4月21日。
(7)《階級敘事的文化想像力及其限制——〈鋼的琴〉的現實感與歷史意識》,會議論文,重慶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歷史與方法:文藝美學新起點”,2017年12月16-19日。
(8)《文學感與歷史感的辯證:中共制度史研究的認識反省與經驗重構》,會議發言,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制度史研究的現狀與未來”學術座談會暨首屆中共黨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2017年12月9-11日。
(9)《再造社會主義新人的危機及其歷史內涵——蔣子龍早期小說創作論的認識意義》,會議論文,中山大學中文系,“新中國視域中的文學經驗、文化實踐與社會構造——首屆人文社會跨學科青年學者工作坊”,2017年11月17-19日。
(10)《1956年天津私營工業改造的歷史內涵》,會議論文,北京大學歷史系,“工業化:近代工業的發展與工人階級的成長”(第三屆“歷史與社會”工作坊),2017年11月10-12日。
(11)《體制改造、意識重構與工會的再定位:1956年天津私營企業改造的歷史實踐及其精神意涵》,會議論文,亞際書院、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1953-1956: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社會、文化、生活意涵”,2017年4月22-23日。
(12)《天津解放初期的文教實踐與工人寫作》,會議論文,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文化表征”,2016年11月4-6日。
(13)《1953年天津工廠的生產組織與秩序重建》,會議論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第二屆‘經濟與歷史’學術研討會——中國經濟學體系的歷史建構”,2016年7月1-2日。
(14)《生產組織、文教實踐與主人意識——1953年天津工廠的秩序重建及其精神意涵》,會議論文,亞際書院、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新與舊·公與私·理與時·情與勢:再論建國初期歷史實踐的社會、思想、文化、生活意涵”,2016年4月23-24日。
(15)《如何細讀中央政治文獻:以陳雲的〈市場情況與公私關係〉為例》,會議發言,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文獻與理解:當代中國農村研究工作坊”,2015年12月25-28日。
(16)《當代工人詩歌的現實感與精神史意義》,圓桌論文,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深耕:台灣社會與左翼文藝兩岸工作坊”,2015年12月18-19日。
(17)《如何解讀蔣子龍的工業題材小說》,會議論文,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資料·視野·方法:中國當代史研究中的多學科對話與思考”,2015年9月11-13日。
(18)《重整河山待新生:天津解放初期工廠接管的歷史實踐與倫理意涵》,會議論文,亞際書院、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新人·土地·國家:再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文化、思想意涵”,2015年4月25-26日。
(19)《現實感與問題意識:民眾路線與當代文化研究的實踐空間》,會議論文,南開大學文學院,“文化研究的教學”(第二屆“熱風學術”青年論壇),2014年12月6-7日。
(20)《再造社會主義新人嘗試及其內在危機:蔣子龍小說〈赤橙黃綠青藍紫〉中的青年問題》(草稿),會議論文,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北京·中國當代史讀書會,“革命/後革命時代的青年問題”學術研討會,2014年6月21-22日。
(21)《進化論與近代人道觀念的重構:以嚴復和康有為的人性論比較為中心》,會議論文,華東師範大學思勉高研院,第二屆思想史高級研修班,2013年6月21-24日。
(22)《記憶的政治:勞動的尊嚴與想像工人階級的方式——從〈那兒〉到〈鋼的琴〉》,會議論文,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創傷記憶與文化表征:文學如何書寫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5月26-28日。
(23)《愛國主義與階級話語的再生產:抗美援朝運動在農村的訴苦動員》,會議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亞洲文學文化研究:歷史與現狀——戰後初期東亞史的文學、思想、歷史意涵”,2012年7月26日。
(24)《進化論與中國現代人性革命的危機》,會議論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博士生論壇,2011年4月29日。
(25)《從德性到人慾:進化論與中國近代人道話語的重構》,會議論文,南開大學文學院,“觀念·視界·方法——中國文學研究之拓展與深化”第二屆兩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論壇,2011年4月15日-17日。

研究項目

(1)《英國文化研究早期理論論爭》(1956-1979),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7CZW004),2017-2021,進行中,獨立主持。
(2)《人民文藝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歷史經驗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7ZDA270),2017-2022,進行中,參與子課題。
(3)《新時期初現實主義的基本美學問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8YJC751052),2018-2021,進行中,子課題負責人。
(4)《進化論與魯迅人道主義思想的危機》,北京市教委社科計畫一般課題(SM201610028011),2016-2017,已完成,獨立主持。
(5)《社會主義文化的轉折與重構:以蔣子龍早期小說為中心》,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委託課題(ICS-2013-C-01),2013-2014,已完成,獨立主持。
(6)《當代大眾文化中的工人階級敘事與社會主義的表意焦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大眾文化價值觀研究》子課題),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重大課題(ICS-2012-A-02),2012-2014年,已完成,子課題主持。

教學實踐

(1)美學原理(本科生,必修)
(2)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本科生,必修)
(3)當代西方美學專題:“尼采的《悲劇的誕生》細讀”(本科生,選修)
(4)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細讀”(研究生,選修)

學術講座

(1)《“她能屬於自己就好了”——新時期初期青年問題的歷史脈絡、觀念構型與實踐疑難》,中國藝術研究院青年文藝論壇第84期,2019年5月9日。
(2)《新時期初期文藝中的青年形象》,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講堂”236講,2019年3月23日。
(3)《歷史感、境況性與結構意識:工人研究三題》,系列學術講座,北京大學歷史系,2017年12月5日、12日、19日。
(4)《再造社會主義新人的嘗試及其內在危機》,學術講座,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2016年5月11日。
(5)《時代認知的使命與文化研究的歷史想像力》,學術講座,中山大學中文系,2015年12月25日。
(6)《事關未來的正義:工人階級的幽靈及其歸來》,學術講座,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2013年5月16日

所獲榮譽

(1)士恆青年學者獎(2014)(該獎授予人文學科領域具有突出學術潛力的青年學者)
(2)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培養基金(20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