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力學是對訊息中符號形式與符號內容關係的一種形象化描述。日本符號學者池上嘉彥曾指出:“符號有創造‘虛的世界’的能力——這個能力在以嚴密的傳達為目的符號體系中,完全被吻合‘實的世界’的結構所抑制。不過,隨著抑制的減弱,符號這種能力作為重要功能就被突出出來了。”(《符號學入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0頁)這種創造“虛的世界”的能力,表現在符號形式與符號內容、意義及指示物的“力學”關係中,文學創作、廣告宣傳便是有意識地利用了這種能力。
在符號通訊過程中,當某事物作為另一事物的替代物而代表另一事物時,它們的關係就是“符號形式”和“符號內容”的依存關係。符號形式是可以感覺得到的,而符號內容則是隱性的。於是人們在心理上常常不自覺地把“符號形式”在事實上與符號等同起來。例如鸚鵡說“早上好”與人類說的相同,會使人錯以為它也在使用符號。在文學中,選用適當的符號暗示比現實的指示物更美的東西,並由此使指示物向“意義”靠攏,是一種常用的創作方法。但在新聞中,利用符號力學便容易造成失實。例如“某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某廠人人當家理財,個個精打細算”等用語,通過符號形式使“虛的指示物”占主導地位而遮掩了“實的指示物”,讀者會依據虛的指示物“訂正”實的指示物,對所報導的人或單位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