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鱗棘鯊

笠鱗棘鯊

笠鱗棘鯊,Echinorhinus cookei (Pietschmann,1928),棘鯊科棘鯊屬的一種鯊魚。分布於泛太平洋區,包括太平洋之熱帶島嶼及東太平洋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笠鱗棘鯊
  • 拉丁學名:Echinorhinus cookei (Pietschmann,1928)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角鯊目
  • 棘鯊科
  • :棘鯊屬
  • :笠鱗棘鯊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漁業利用,現狀與保護,

基本信息

編號:
21526
中文屬名:
棘鯊屬
拉丁屬名:
Echinorhinus
拉丁種名:
cookei
定名人:
Pietschmann
年代:
1928
原始文獻:
Anz. Akad. Wien 65:297
模式產地:
South coast of Kauai, Hawaiian Islands
俗名:
生境:
底棲深水鯊, 棲息水深18-900m 處, 有時至淺水區
國內分布:
台灣(東北部海域)
國外分布: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圓口綱 軟骨魚綱: 270-271

形態特徵

笠鱗棘鯊中屬名笠鱗鮫科,像鯊魚,體延長粗壯,頭稍平扁;吻短,吻端圓;鼻孔橫列,距口裂較具吻端為近,前鼻瓣中央有一葉狀突起;口裂廣弧形,口寬大於吻長,唇褶短而明顯;上下顎齒形相似,扁長形而似刀片狀,有一個傾斜之齒尖,成魚齒尖兩邊有一到多個小齒頭,相鄰牙齒相重疊;齒式為21-23/20-22,兩顎均無正中齒,1行在使用;噴水孔小,在眼睛後方;鰓裂寬大,第五鰓裂最大,為第一鰓裂長的兩倍;盾鱗大,直徑小於5 mm,不擴展為圓盾狀,亦不與相鄰盾鱗融合成一片;基板表面有許多輻射狀隆起脊,中央尖突,呈斗笠狀。兩背鰭小,大小相似,後位;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起點稍後上方;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末端上方;尾鰭為歪形尾,上葉發達,後緣無缺刻;腹鰭大,后角尖,外角圓;胸鰭小,後緣截形,外角和內角均圓。

生活習性

主要生活於大陸棚和島嶼上層斜坡水域,為大型行動緩慢之底棲深海鯊魚,棲息水深在11-1,100 米間,一般在70-400米間,體型最大可達4 米。卵胎生。主要攝食魚類,以及角鯊六鰓鯊之幼魚、貓鯊的卵鞘、烏賊和章魚等。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的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及東太平洋的夏威夷等,我國產於台灣東北海域。

漁業利用

偶由延繩釣、流刺網或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加工食之。

現狀與保護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列為瀕危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