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式壺

笠式壺,紫砂壺,此壺造型似夏署所用之箬笠,形狀簡樸,色澤古雅,令人喜愛。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詳細信息,

基本信息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簡介】:
笠式壺
高7.8厘米 口徑3.2厘米 楊彭年 陳曼生

詳細信息

壺身銘文頗令人玩味。“笠蔭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意思是:斗笠能遮蔭,得蔭去署,茶水能解渴,這對於人的需要來說是一回事呢?還是兩回事呢?我佛既然無說,就要靠自己去思索,去聯想,由有限到無限
銘文不長,卻頗有深意,有使人深思的哲理,所以,曼生壺特別受文人及藝術家所喜愛。這把台笠壺原為著名畫家亞明的藏品,後被海上畫家唐雲見到,便念念不忘。回到上海寢食不安,於是又趕到南京住在亞明的沙硯居中,反覆觀看,如此往返幾次,不忍釋手。亞明見唐雲已老,生怕出事,便慨然相贈,此壺就成了唐雲“八壺精舍”的珍藏之物。
楊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他善制茗壺,渾樸雅致,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製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銘刻、工隸書,追求金石味。他還與當時名人雅士陳鴻壽(曼生)、瞿應紹(子冶)、朱堅(石梅)、鄧奎(符生)、郭麟(祥伯、頻伽)等合作鐫刻書畫,技藝成熟,至善盡美。世稱“彭年壺”、“彭年曼生壺”、“彭年石瓢壺”、聲名極盛,對後世影響頗大。
陳曼生(1768-1830),字子恭,號曼壽、曼公等。清乾隆三十三年生於浙江錢唐,道光十年卒。
陳曼生集書畫、金石、繪畫於一身,又精通文辭。結識了楊彭年、寶年、鳳年兄妹,與紫砂結下不解之緣。他以文人的審美標準,把繪畫的空靈、書法的飄灑、金石的質樸,有機地融入了紫砂壺藝,設計出一大批另闢蹊徑的壺型:或肖狀造化、或師承萬物。造型簡潔,古樸風雅,力掃繁瑣和落俗,使紫砂藝術柳暗花明,出現了歷史上的又一昌盛期。這種設計、製造、刻款、鐫銘多人合作,與圈內作者獨立研製生產出來的紫砂壺,即後人津津樂道的“曼生壺”。
唐雲(1910-1993),字俠塵,別號藥城、藥塵、藥翁、老藥、大石、大石翁,畫室名“大石齋”、“山雷軒”。男,漢族,浙江杭州人,1910年8月生。自幼酷愛書畫,十七歲前主要臨摹古代名畫。早年就讀於杭州惠蘭中學,十九歲時任杭州馮氏女子中學國畫教師。1938年至1942年先後在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國畫。後棄職,專事繪畫。期間,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及與其他畫家舉辦聯合畫展。1949年後歷任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展覽部部長,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主任,上海博物館鑑定委員,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