竽,古簧管樂器,形似笙而較大,管數亦較多。戰國至漢代曾廣泛流傳。原三十六管,後減至二十三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製,髹絳色漆。設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徑約0.8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長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分前後兩排插在竽斗上,每排十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上端系一條絳色羅綺帶為飾。前排一根長竽管上端插有一個角質的“塞”。此竽管及其相鄰一根長竽管下端都有兩個按音孔,靠近兩管內側的竽斗上有兩圓孔。後排兩根長管也同此情形。參照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竽(明器)有二十二管,分前後兩排。推測它們可能是為摺疊管而設定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竽
- 拼音:yú
- 總筆畫:9
- 釋義:古代吹奏樂器
漢字釋義,詳細解釋,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文獻記載,
漢字釋義
●竽
讀音:yú ㄩˊ
部首:竹
部外筆畫:3,總筆畫:9
五筆:TGFJ 倉頡:HMD
字義:古代吹奏樂器,像笙,有三十六簧:濫~充數。
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
詳細解釋
◎ 竽〈名〉
(1) (形聲。從竹,於聲。從竹的字有時與樂器有關。本義:古簧管樂器。形似笙而略大) 同本義。戰國時盛行於民間
竽,竹三十六簧也。——《說文》。按,管樂也。調竽奇聲以耳異。——《荀子·正名》
(2) 又如:竽瑟(竽與瑟);竽籟(指竽和簫)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𠀤音於。《說文》竽,三十六簧樂也。《周禮·春官疏》竽長四尺二寸。《注》竽,管類。用竹為之,形參差象鳥翼。鳥,火禽。火數七,冬至之時吹之,冬水用事,水數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長,蓋取於此也。《世本》隨作竽。《釋名》竽,污也。其中污空。《博雅》竽,象笙,三十六管,宮管在中央。《樂書》近代笙竽十九簧,竽與笙異器而同和,故《周官》竽與笙均掌之笙師。《周禮·春官》笙師掌敎吹竽。《禮·樂記》君子聽竽笙,則思畜聚之臣。《易通卦驗》冬至,吹黃鐘之律,閒音以竽。《老子·道德經》服文采,帶利劒,厭飲食,而資貨有餘,此之謂盜竽。《注》竽者,五聲之長也。竽倡則眾樂皆和,大奸倡則小盜和,故曰盜竽。 《集韻》或作𥫡。
說文解字
管三十六簧也。從竹虧聲。羽俱切。
文獻記載
《韓非子·解老》:“竽也者,五聲之長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等唱則諸樂皆和”。其形狀如笙而較大,在漢代樂俑和石刻畫像中多有吹竽的圖象(《中國音樂史圖鑑》Ⅱ—64、Ⅱ—67至Ⅱ—70)。據《周禮·春官·笙師》鄭玄注、許慎《說文解字》、應劭《風俗通義》等記載,竽屬匏類樂器。人們都知道“濫竽充數”這個典故,可見其在古代的流行。古人黃滔據此寫有《省試——吹竽》一詩:“齊竽今歷試,真偽不難知。欲使聲聲別,須令個個吹。先後無錯雜,能否立參差。次第教單進,宮商乃異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