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潛身世家大族,是晉朝丞相武昌郡公王敦(字處仲)的弟弟。18歲時出家,事中州名僧劉元真為師,劉元真早年就以才華出眾享譽當世。竺法潛24歲時開始講說《法華經》、《大品經》,不僅深解內涵義蘊,而且善於語言表達。因而來聽他講經說道的,常常有數百人。
基本介紹
- 本名:竺法潛
- 所處時代:晉朝
- 出生地:琅邪臨沂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簡介,品德,往交,博通眾典,
簡介
僧人竺潛,字法深,本姓王, 竺法潛出家後,剪削浮華,祟本務學,以含義深遠、精微的言辭振興教化,因而譽滿西朝。竺法潛容貌風姿,堂堂一表。
西晉懷帝永嘉(公元308年一313年)初年,竺法潛因避世亂渡過長江南行。元帝、明帝,以及亟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規等人都很敬佩他的風範德行,禮敬周備,他們之間常有往來。元帝建武年至明帝太寧年間(公元317年一326年),竺法潛常穿著木屐到大毆內,當時的人們都稱他為“方外之士”。就是因為他的品德高尚的緣故。待元帝、明帝去世,王茂弘和廢元規也死了,竺法潛就來到剡山隱居起來,以避開世俗社會。但是因他為時人所敬仰,追蹤書,或解釋《老子》、《莊子》。來向他問學的人,都學到很多佛家、道家的學問。
品德
晉哀帝即位後,哀帝好重佛法,多次派出使者,殷勤地請望法潛下山。些法潛只好從命,暫住京城,即於皇宮的御筵上開講《大品經》,哀帝與朝臣們都稱讚他講的很好。
在簡文帝作丞相時,朝野人士都認為他是品德最高尚的人,因此法潛是僧侶和士人們的榜樣和旗幟,又是先帝所敬重的朋友,所以簡文帝對他特別尊重。待簡文帝即位後,對竺法潛虔禮彌篤。 竺法潛曾在簡文帝處遇到沛國相人劉惔,劉惔嘲笑他道:“道人為什麼來游豪門?”竺法潛答道:“你所見的是豪門,而貧僧在這裡就像在村夫蓬戶一樣。”司空何充(字次道),有美好的品德,篤信佛教,對竺法潛很崇拜,尊以師禮,多次邀請他前去講經說法。
往交
竺法潛雖與王公貴族往交,但這並不是他本心所樂意的,於是他又回到剡縣的仰山,以遂其志,打算逍遙山林之間,以度餘年。高僧支遁派人來求買仰山傍邊沃洲上的一個小山嶺,欲作為幽居之處。竺法潛對來人說:“他來了山嶺就給他居住,誰聽說過巢父、許由(相傳為堯時隱士,堯欲讓位給二人,皆不受。)這樣的隱士要買山而居。”後來支遁在給一位高麗和尚的信中說:“高僧竺法潛,中州劉元真公的弟子,是位意志和操守堅定不移的人。以前住在京都,維持法網,大眾敬仰,是弘揚佛法的巨匠啊!”竺法潛因道業靖濟,不耐塵俗,隱居山澤,修德就閒,在剡縣的仰山上,帶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論道說義,雖隱居不出,卻偶還有聞。於晉孝武帝寧康二年(公元374年)卒於仰山,年89歲。
孝武帝下詔說:“法深法師,理悟虛遠,既有遠見卓識,又純潔質樸。放棄宰相的榮華富貴,過著僧人的清貧生活。隱居塵世之外,篤勤不懈,我們本要依賴他宣揚佛法,以濟蒼生。然而他卻奄孫綽曾把竺法潛與劉伯倫(劉伶,竹林七賢之一)相比較,孫綽說:“竺法潛道素淵重,有遠大之量;劉伶肆意放蕩,以宇宙為小。在隱居不仕方面,劉伶不如竺法潛,但在淡泊名利,心胸豁達方面, 兩人是一致的。”
博通眾典
當時在仰山還有位僧人竺法友,志業強正,博通眾典,曾跟從竺法潛學習《阿毗曇經》,只一夜時間就能詠誦。竺法潛
竺法蘊義解經文,悟解入玄,尤其擅長《放光波若經》。
康法識在佛教教義方面也是很有學問的,而且草書、隸書方面也很知名。曾與康聽相遇,康聽認為自己的書法勝於康法識,於是兩人各模仿了一篇王羲之的草書,別人拿到市場上去賣,竟分不出高下。康法識還善於寫經,同樣見重於當世。
竺法濟幼年時就很有才華,文章寫的很有文彩,著《高逸沙門傳》。
以上幾人,都是竺法潛的高足,孫綽曾為他們作“贊論”,這裡就不再摘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