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院庵又名靖度禪院,俗叫竹葉庵,位於位於廣東新興縣集成鎮灑落徑口村竹院山麓,距縣城12公里。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已有300多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竹院庵
- 地理位置:廣東新興縣集成鎮灑落徑口村
- 俗叫:竹葉庵
- 始建:明萬曆年間
地理位置,人文信息,旅遊信息,附近景點,國恩寺,鄧發故地,
地理位置
該庵依山而建,是一橫三間前後兩進的明代四合院式建築,面積約一千平方米。有大雄寶殿、觀世音菩薩殿、客堂、禪房等,供有三寶佛、觀世章菩薩、韋馱、彌勒等十餘尊莊嚴佛像。庵前大院有大丹墀、齋堂,大門懸有廣州名書法家秦大我寫的、港胞梁文蔚所撰“竹翠松青仰望大千世界,院深舍淨宜弘不二法門”有木聯;院橫門殘存清嘉慶年間,邑名士拔貢陳火兼(又名九二,俗呼十八爺)所題“亦有家山”四字門額。庵的建築及佛像尚完整。
人文信息
庵里的白衣觀世音菩薩像是山腳下逕口村人陳桐遷(1617—1675年)建庵時供奉的。傳說明未崇禎年間,陳桐遷從新興江乘船往肇慶考試,船由新興江口過肇慶市時,江面浮著一尊木觀世音佛像漂近船邊盤旋,被陳桐遷撈起。他並發誓祝願這一科他應試若能夠入選,返鄉定必建寺供奉酬報,這場考試果然獲得榜首。他回鄉遂與弟弟喬遷在村後竹院山建寺宇供奉,後人繼續維修參拜。該庵地處山林,環境秀麗寧靜,是修禪學習的好場所,故歷代除僧人外還作塾館。清嘉慶年間,與彭泰來齊名的嶺南名士嘉慶甲子科舉人陳在謙(1782—1838年)是陳桐遷的五世孫,任清遠縣教諭、廣州越華書院監院,曾就讀於此。
旅遊信息
竹院庵屬佛教,每年都有大量的香客及遊人來尋幽訪勝。院內有四棵200多年的黃色雞蛋花,現仍生勢旺盛。附近有一股清泉,譽為“竹院佛泉”,味甘如醴,入口生香,可長時間存放,久不變質。常常有人遠道前來,貪婪的盛滿一罐又一罐,尤其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這裡擠滿了求水的人。據說,這一天的水能治百病,喝了就延年益壽。
附近景點
國恩寺
國恩寺位於新興縣集成鎮的龍山腳下,距城13公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六祖惠能的舊居和園寂之所。是惠能為報父母養育之恩,於唐玄宗弘道元年(683年)建,名“報恩寺”。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下詔賜名為“國恩寺”(今門額上書“敕賜國恩寺”)。此寺至今已有1308年的歷史了。 國恩寺背枕龍山,故又名“龍山寺”。一塊“敕賜國恩寺”金光閃閃的大牌高懸在寺門之上。國恩寺的山門西向。寺正門廣場前,一條10米長的巨龍橫亘騰躍,氣勢逼人,一對巨龍奪寶的立體雕飾,則雄踞於近百米長的寺前高牆之上,氣勢恢宏。經歷朝修建,院宇精嚴,布局壯觀,建築面積廣達9200多平方米。
鄧發故地
鄧發(1906年3月7日-1946年4月8日)生於雲浮市(今雲城區)附城鄉石塘村。只受過初小教育。十五歲隨五哥鄧芳外出廣州、香港等地謀生,1925年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並當選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國發黨廣東省黨部北伐青年工作隊隊長。協助陳延年、鄧中夏、蘇兆征等組織宣傳隊、運輸隊和救護隊,且隨北伐軍出征中原。廣州起義失敗後轉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經過長期革命鬥爭鍛鍊,鄧發已成為中國工運領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