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赤糰子病該病主要危害小枝上主要分布貴州、江西、上海、江蘇、河南、安徽、福建、湖南、浙江、四川等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竹赤糰子病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種:竹赤糰子病
- 分布區域:貴州、江西、上海、江蘇、河南、安徽、福建、湖南、浙江、四川等
分布與危害,發布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分布與危害
在貴州、江西、上海、江蘇、河南、安徽、福建、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市)均有發生。寄主有剛竹(P.viridis)、毛竹(P.pubescens)、桂竹(P.bambusoides)、水竹(P.heteroclada)、淡竹(P.glauca)、苦竹(Pleioblastus)、箭竹等。
發布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小枝上。發病初期,感病小枝葉鞘膨大破裂,產生灰白色米粒狀物,肉質,後變為軟木質。顏色逐漸變為淡黃色至赤灰色。以後,米粒狀物繼續膨大成球形、長橢圓形、不規則塊莖狀,粉紅色,為病原菌的子座。小枝受害後,枝葉逐漸枯黃,小枝易折落。
病原
本病由竹黃菌(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侵染引起。子座粉紅色、軟木質、球形、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塊莖狀,1~2cm×1.5~4cm。子囊殼近球形,埋生於子座的邊緣,直徑460~600μm。子囊圓筒形,基部有柄,為20~25μm×260~320μm。側絲線形,長於子囊。子囊孢子6個,呈單行排列,梭形,多細胞,磚壁狀分隔,初無色,成熟時略呈暗色,為12~16μm×46~60μm。其無性型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直徑320~360μm。分生孢子生於短柄上,紡錘形,多胞,磚壁狀分隔,淡褐色,大小為15~20μm×60~70μm。
發生規律
病原菌的孢子借風、雨傳播,病害多於春季發生。管理不善,生長衰弱的竹子易發病。此外,春夏高溫、多雨有利於病害的發生。
防治措施
1.造林時不取病竹栽植,並要合理密植。對過密竹林應適當疏伐,減小密度。
2.加強撫育管理,促使竹林生長旺盛,增強抗病力。
3.及早砍除病竹,隨時剪除病枝燒毀。